咏怀诗五首 其四

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
逸想流岩阿,朦胧望幽人。
慨矣玄风济,皎皎离染纯。
时无问道睡,行歌将何因。
灵溪无惊浪,四岳无埃尘。
余将游其嵎,解驾辍飞轮。
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时珍。
修林畅轻迹,石宇庇微身。
崇虚习本照,损无归昔神。
暧暧烦情故,零零冲气新。
近非域中客,远非世外臣。
憺怕为无德,孤哉自有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怀诗五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创作的组诗。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
    逸想流岩阿,朦胧望幽人。
    慨矣玄风济,皎皎离染纯。

  2. 作品鉴赏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描绘静室之景、岩阿之想及遥望幽人,构建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静谧空间。
  • 情感真挚:诗人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
  • 语言精炼:“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两句,简洁而富有哲理,揭示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与真实状态的追求。
  1. 历史背景
  •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一时期杜甫因战乱和个人遭遇而生活困顿,身处逆境中的杜甫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静室”、“岩阿”的自然景观与“幽人”的历史人物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象征意味深长:通过对蜀主刘备及其永安宫的描述,杜甫不仅赞颂了其文才与品德,也隐含了对当时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公现象的批评。
  1. 文化价值
  • 历史传承:《咏怀古迹五首》作为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精神启迪:诗中所体现的坚持理想、关注民生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咏怀诗五首 其四》是杜甫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一经典之作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