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石崇诗 其四

浮蓱依水,寄生附林。
托根清流,委积重阴。
愿树之茂,乐川之深。
太阳移宿,葵藿倾心。
至诚苟着,虽微难禁。
况与夫子,利齐断金。
敢敷中怀,贡之所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石崇诗·其四》是魏晋时期由作者曹摅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和情感。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原文
    浮蓱依水,寄生附林。
    托根清流,委积重阴。
    愿树之茂,乐川之深。
    太阳移宿,葵藿倾心。
    至诚苟着,虽微难禁。
    况与夫子,利齐断金。
    敢敷中怀,贡之所钦。

  2. 赏析

  • 自然景象的描绘:诗歌的前两句“浮蓱依水,寄生附林”生动地描绘了水边的浮萍和林中的寄生植物,通过这两种元素来象征生命的脆弱和依附性。
  • 生命力的象征:第三句“托根清流,委积重阴”,则表达了这些植物深深扎根于清澈的水流和浓密的树荫中,象征着坚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 情感的寄托:接下来的两句“愿树之茂,乐川之深”透露出诗人希望这些植物能够生长茂盛,享受自然的恩泽。
  • 哲理的思考:“太阳移宿,葵藿倾心”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转、生命变迁的哲思,以及对于忠诚和真挚情感的赞美。
  • 人格的隐喻:“至诚苟着”和“况与夫子”展现了诗人对诚信和坚持的尊崇,以及对君子(如石崇)的敬仰。
  • 结尾的升华:“贡之所钦”意味着诗人将这种精神视为学习的典范,表达出对高尚品德的钦佩和向往。
  1. 创作背景
  • 《赠石崇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摅通过这首短小精悍的五言绝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了: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文风,每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意义,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充满力量。
  • 意象丰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含蓄隽永:诗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描绘,隐喻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使得整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是一篇深邃的哲学散文。
  1. 历史意义
  • 在历史上,曹摅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到了后世,随着人们对魏晋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这首诗逐渐被重新发现并传颂。它不仅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1. 社会影响
  • 曹摅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深度,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魏晋时期文人审美情趣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1. 现代价值
  •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渴望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曹摅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沉内敛的情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静的方式。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真诚情感的珍视始终是人类共同的向往。

《赠石崇诗·其四》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更在思想深度和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魏晋时期文人审美情趣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