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十六)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行路难·其十六》是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创作的乐府诗。该作品通过抒发诗人在仕途中的挫折和困境,表达了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及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下面将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奉君金卮之美酒,
    受业孔氏佳子弟。
    来时晓镜顾颜色,
    去日明镜添年岁。
    初发韝中已千里,
    平乘宛马得同谁?
    长鸣隔山不断续,
    飞盖相逐度云梯。
    鸡鸣高树颠,
    狗吠深宫中。
    荡子何所之,
    天下方太平。
    游子焉得多,
    乡书欲静情。

  2.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拟行路难·其十六》是一首表现了贫寒士人在政治生活中遭受打击,渴望归隐田园,但又因现实原因无法实现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 语言艺术:此诗的语言风格雄浑有力,用词简练而深刻。例如“奉君金卮之美酒”与“来时晓镜顾颜色”,通过对比过去和未来的变化,展现了诗人从年轻到衰老的人生轨迹。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如“平乘宛马得同谁?”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无门的无奈和孤独感。同时,“乡书欲静情”则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 背景介绍
  • 鲍照生活在南朝末年至隋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人怀才不遇,生活困苦。鲍照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普遍命运。
  • 此诗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的失望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拟行路难·其十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南朝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