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看东上又西浮,圆缺何曾得自由。
照物不能长似镜,当天多是曲如钩。
定无列宿敢争耀,好伴晴河相映流。
直使奔波急于箭,只应白尽世间头。
初月
介绍
《初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诗》。
李白的《初月》作于唐开元三年(715年),这首诗通过对“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写,表现了月光的位置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明媚舒畅、迷离幽静的境界。杜甫的《初月》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揭露以及对贫困人民深切同情的情感。两首诗虽风格迥异,但均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相关推荐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始看东上又西浮,圆缺何曾得自由。” - “始看”表明诗人刚看到月的升起; - “东上又西浮”描绘了月亮在天空中的移动路径和方向; - “圆缺何曾得自由”表达了月亮虽有圆有缺的自然现象,但并未真正拥有完全的自由。 - 译文: 刚一发现月亮从东方升起,又向西飘去,它的圆和缺似乎从未完全自主过。 2. “照物不能长似镜,当天多是曲如钩。” -
初月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注释:月光如细弦,难道还能高挂天空?影子斜斜地映在车轮之上,却还未完全落下。它微微升起于古老的边塞之外,已经隐没在暮色的云端之中。银河的光彩并未改变,但关山显得更加寒冷。庭院前的白露已经布满了菊花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初月在夜晚的景象。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
【注释】 初月:即初月出,指初春月色。 玉蟾:指月亮。 离海上:指月从海上升起。 白露湿花时:意谓白露时节,百花含露而未开。 沙头:指沙滩边。 水浸眉:形容水光与天光相映,如水光浸到眉毛一样。 乐哉:高兴的样子。 弦管客:指吹奏乐器的人。 愁杀:使人忧愁。 战征儿:指被战争征召去打仗的青年男子。 西园:这里指皇家园林。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咏物诗。首联写月光下,海上明月升起
【注释】 初月:刚升起的月亮。初月,即新月。楼动,指月光照射在楼台上。风帘倚望斜:形容月光下,人倚着风帘,眺望远山,显得特别斜。光亏微有晕:月光逐渐暗淡,周围形成一圈淡淡的光环。桂薄不成花:桂花稀疏,无法结出花朵。桂,桂树,这里代指月亮。薄,稀薄、稀少之意。成,结出之意。云淡明林叶:云雾渐渐散去,树林中的树叶变得清晰可见。溪清印岸沙:小溪水清澈,能映照出岸边的沙砾。 【赏析】 首句“初月当楼动”
初月 初月浮新彩,秋清过雨沾。 含辉犹脉脉,凝望极纤纤。 玉兔知何处,金钩忽上帘。 西山彩霞外,容易别高檐。 注释: 1. 初月浮新彩:初月升起,天空中出现了新的光彩。 2. 秋清过雨沾:秋天的夜晚,经过一场雨,月光显得格外清新。 3. 含辉犹脉脉:月光如水,仿佛在流动。 4. 凝望极纤纤:凝视着月亮,眼睛都快要眯起来了。 5. 玉兔知何处:月亮上有一只兔子,不知道它现在藏在哪里。 6.
初月 薄暮蛾眉临水出,照人犹自未分明。 初升远岫如无意,欲下西楼却有情。 离别几多长在望,团圆三五未能成。 岂知少妇阶前拜,罗袖才揎恨已盈。 译文: 薄暮时分,蛾眉女子站在水边,她的身影映在水中,但还未完全显现出来。初升的山峰远去,似乎毫无留恋之意;而当她想要走下西楼时,却又显得依依不舍。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渴望,因为离别的日子已经很长了;然而,又因为无法实现团圆的愿望,所以感到失望和悲伤
注释 1. 初月:指农历七月十五,即中秋节。 2. 六月四日收夕雨:在农历六月四日傍晚时分,雨水停止下落。 3. 一弯初上划西清:月亮刚开始升起,其光辉照亮了西边的天空。 4. 冰纨小蹙添纹皱:冰纨(冰片)轻轻压着,增添了皱纹。 5. 青镜斜临上粉轻:青瓷镜子斜放在桌上,镜子上的水珠映出月光。 6. 垂柳千眉争宛宛:垂柳的枝条好像千根眉毛般柔美,争妍斗媚。 7. 流萤半影怯盈盈
《初月》 乍成秋水魄,光未碧空流。 白露微沾影,黄云细摺愁。 蛾眉能几夕,玉镜好禁秋。 岂有齐纨扇,团圆至白头。 注释: 1. 乍成秋水魄:突然形成如秋水般的美丽形态。 2. 光未碧空流:月光尚未照射到碧空之中。 3. 白露微沾影:白色的露水滴在月亮上,映照出的影子。 4. 黄云细摺愁:黄色的云彩仿佛在轻轻折叠着忧愁。 5. 蛾眉能几夕:蛾眉(即眉毛)又能保持多久呢?这里指的是时间流逝
初月 银河谁下钓,天道自张弓。 色借桑榆日,凉生玉笛风。 山光开半面,人影在墙东。 不俟居弦望,清辉万国同。 译文: 月亮刚上弦,银河里谁人垂钓? 自然规律自有其张弓之妙。 夕阳余晖映照天边,如画的美景令人陶醉。 清风拂过玉笛声中,仿佛能听到天籁之音。 山影若隐若现,如同一幅半幅山水画。 无需等待明月高挂,万国共享此情此景。 注释: 初月:月亮初上弦月,即新月之时。 银河:指银河系
【注释】 初月:指农历正月十五的月亮。 寒轻:天气寒冷,但已有所减轻。 素魂:月光如素色魂魄般清冷、皎洁,这里借喻月色。 海上:指海天之间,泛指远方。 残朓:残破的月亮,这里借喻落月的余晖。 桂树春应发:桂花在春天里应该盛开了,但诗人看不到。 蟾蜍(chán tuī):即癞蛤蟆,古人以为它是月亮精怪。 牛斗:指牵牛星和北斗七星,传说它们在天上相斗。 流恨:心中充满怨恨。 山城:山间城镇。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结合具体诗句来作答,要抓住关键字词,然后理解其意思,最后再联系全诗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举头”“宴坐”“入揽”“窥妆”“蓂生桂与逐”等,据此可对诗句进行具体的赏析。 【答案】 ①举头:抬头,抬头看。②新月:初生的月亮。③宴坐:安坐,静坐。④北堂:古代帝王、贵戚的住宅或官署的名称。⑤不盈手:指月亮很小。⑥窥妆
【注释】 初月:新月。 渐翳风林色:逐渐被风吹散了树林的颜色。翳,遮蔽的意思。 树杪明星耿欲光:树枝顶端的星光似乎要照亮整个夜空。杪,树梢。耿,明亮的样子。 稍觉倾愁在何汉:渐渐地感到忧愁仿佛弥漫于整个天空。何汉,什么地方,比喻愁思无边无际。 略随残吹下城墙:随着残留的风声飘荡,落在城头上。 忧时天意春无信:忧虑国事,觉得春天也失去了希望。 绝塞军声夜有霜:边塞的军营里传来的号声
这首诗以初月为题,通过描绘月光的美丽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句释义: 1. 乍见疑非是,哉生画阁东: “乍见”意为突然看到,“疑非是”表示怀疑,可能觉得不是真的月亮,因为月亮在夜晚升起,白天落下,而在诗中却是“乍见”。 “哉生”是古代对月亮的称呼,这里指月亮。 “画阁东”意味着月亮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中。 2. 不随银汉白,翻对夕阳红:
诗句释义 1 初月 - 指月亮刚开始升起或落下时。 2. 在江则满江,在湖则满湖 - 表示无论在江河还是湖泊,月亮都能映照出整个水面,形容月光的广阔与完美。 3. 一轮亏复盈 - 月亮从开始到结束,又回到原点,象征着事物的周期性和变化。 4. 分别心曾无 - 表达尽管月亮有盈有缺,但人们的内心感受是不变的、始终如一的。 5. 江湖月诚佳 - 强调无论是江河还是湖泊的月亮都同样美好。 6.
【注释】 初月:指农历每月初一的月亮。 碧宇秋云散,新蟾见兑方:碧空万里秋高气爽,一轮明亮的月亮在西方缓缓升起。 一弯悬玉玦,片刻度宫墙:月亮像一块美玉悬挂在空中,月光从宫墙上一闪而过。 眼界思全体,心期喜嫩凉:我放眼望去,看到整个天空,内心渴望得到清凉。 西倾葱岭外,引我系怀长:西边是葱岭,月亮引导着我思绪万千。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初月的景象
这首诗是苏轼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 初见中秋月,还于避暑庄。 “初见中秋月”是指诗人第一次看到中秋的月亮时的感受。他感到新奇而又兴奋。"还于避暑庄"则是说诗人回到自己的避暑山庄,这里的“避暑”指的是躲避酷暑,享受清凉。 一钩清不尽,万劫朗如常。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一轮明月只是一钩,但它的光芒却是清澈而明亮的,无论经过多少个轮回,始终明亮如旧
初月 伏火西流尽,生蟾秋始看。 影才一弯细,意早十分寒。 几处惊鸣杵,何人倦枕鞍。 渠魁犹待馘,绝域可云安。 注释: 1. 伏火:指太阳落下的余晖,这里形容月亮刚刚升起的样子。 2. 生蟾:指新月。蟾蜍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这里用来形容新月的出现。 3. 影才一弯细:指新月的月光很微弱,只有一弯细细的光线。 4. 意早十分寒:形容新月的月光给人带来的清凉感觉,仿佛整个宇宙都笼罩在寒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