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
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
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
萱草
介绍
。
《诗经》中的“采薇”是哪位古代人物?
A. 姜子牙
B. 伯夷叔齐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被贬官到荒僻之地,
却仍然热爱着山水和自然。
请问这位诗人是谁?
请回答: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 白居易 是那位古代人物。《诗经》中的“采薇”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他们因拒绝周武王讨伐商朝而饿死在首阳山。因此,“萱草”的正确答案是B. 伯夷叔齐。
请回答: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 白居易 是那位古代人物。《诗经》中的“采薇”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他们因拒绝周武王讨伐商朝而饿死在首阳山。因此,“萱草”的正确答案是
相关推荐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芳草比君子”:此句以“芳草”比喻君子(贤者)的品德,意指君子如这芬芳的草木一般,有着高尚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芳草常用来象征坚韧、纯洁和生机勃勃。 2. “诗人情有由”:诗人因何情动?可能是对君子品质的钦佩、也可能是自身情感的投射。这里的“情有由”表达了一种因景生情的情境,诗人通过观察芳草联想到君子的品格,从而产生了某种共鸣或感慨。 3. “只应怜雅态”
【注释】 1. 鹿葱碧:指萱草。 2. 鹄觜黄:形容萱草初抽的嫩芽像鹅嘴一样的黄色。 3. 纲常:这里指封建礼教。 4. 澹日空阶影:淡薄的阳光照在台阶上,形成的影子。 5. 馀春宫佩香:春天的气息中还夹杂着女子身上的香气。 6. 此时忧正切:此时此刻我正为忧愁的事情而感到焦虑。 7. 对尔可能忘:面对你我可能忘记烦恼。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萱草的生长状态、颜色和气味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以下是对每句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1. 山中萱草三赤长,山中高人万事忘。 - "萱草"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植物,据说能够让人忘却忧伤。"三赤"可能指的是萱草的颜色,即红色。"高人"指的是在山中隐居的人,他们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累。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山中的萱草长得非常茂盛,而山中的高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世间的烦恼。 2. 欲借忘忧汝辈力,世间儿女徒颠狂。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着选项和原文的句子,一一对照、辨析正误。本题要求考生逐句释义,并注意“萱草”的译文。 本题中,“萱草”的译文为:萱草又名忘忧草,相看两不厌;若教它有说话的能力,也能解除忧愁烦恼。 【答案】 ①萱草又名忘忧草; ②相看两不厌,指彼此欣赏得非常开心,没有一点厌倦之感; ③若教它有说话的能力
萱草 萱草(即忘忧草)花开十日余,花繁日日倍于初。 朝开暮落终非计,栽活青松渐剪除。 注释: 1. 萱草:忘忧草 2. 十日余:十天多的时间 3. 渐剪除:逐渐被修剪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萱草的诗,诗人通过对萱草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首句“萱草花开十日余”,描绘了萱草开花的景象,暗示着生活的艰辛和希望。次句“花繁日日倍于初”,则进一步描绘了萱草花朵数量的增加
这首诗的译文是:萱草的叶子在雪色中显得格外翠绿,新芽像剪裁出来的那样整齐,枝头抽生如寒玉般的枝条上挂着金黄的花。 回到北堂时我回头望着,看到这美丽的花朵心里却很悲伤,但却又不得不痛恨这样的花,因为它让人联想到了离别的痛苦。 注释: - 萱草(Huangqing):一种植物,传说中可以忘忧。 - 侵凌:侵扰、侵袭。 - 绿剪:形容绿色鲜艳,如同剪刀剪出一般。 - 寒玉:指冬天的树枝
萱草 伯兮当日意,萱也直云忘。 岂是名兹草,真将种北堂。 能丛又能干,非绛复非黄。 开处阴当合,看时昼阅长。 注释: 1. 伯兮当日意:伯兮是古乐府中一个名字,这里指的是《柏舟》这首诗。意思是说:伯兮啊,你当日的心意是怎样的? 2. 萱也直云忘:萱草直译过来就是忘忧草,也就是萱草。 3. 岂是名兹草:难道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叫“忘忧草”才种植吗。 4. 真将种北堂:真应该种植在北方的厅堂里。 5.
萱草 不尽人间万古愁,却评萱草解忘忧。 开花若总关憔悴,谁信浮生更白头。 注释: 尽:全部 却:反而 评:评定、认为 解:知道 忘忧:消除忧愁 开花:花开 若:如果 总:总是 关:关心、关注 憔悴:形容人瘦弱或心神不安的样子 更:更加,更进一步 赏析: 这首诗以萱草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首句“不尽人间万古愁”,直接点明了人间的愁绪是无尽的,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而接下来
萱草 万里黄萱好,风烟接路傍。 迹疏虽异域,心密竟中央。 染练成初色,移瓶得细香。 客愁无路遣,始为看花忘。 译文: 万里之外,黄色的萱草生长得很好,风吹过路旁。虽然足迹稀疏,但心却紧密相连。它的色彩染得刚刚成熟时的颜色,香气从瓶中散发出来。客人的忧愁无处寄托,只有看着花儿才忘记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美好思念之情。首句点明了萱草的地理位置及其生长状况
【注释】 萱草,一种花。萱草即忘忧草,古人常将此草送给母亲以寄思念。 解:解开,展开。 香苞:指花苞。 含:《诗经》中用“含”字来表示某种状态。此处是比喻花苞内蕴藏着的香气,即将释放出来。 生:生长、发芽。 何尔:为什么? 独宜男:《诗经·卫风·伯兮》:“其叶湑兮,不盈握。予所捋兮,胡为乎泥中?”这里的“胡”是助词,相当于“为何”。诗人借此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译文】
注释:满地都是萱草,是谁种的呢?金花缠绕着北堂。孩子们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让忧愁长久了。 赏析:此诗是一首劝慰母亲不要过于忧虑的劝慰诗。首句“满地萱谁种”是反问句式的设问形式,以疑问语气起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同情;接着写萱草花的艳丽,用“金花绕北堂”来形容萱草花的绚丽多彩,也暗指母爱如萱草花的鲜艳美丽,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幸福。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说如果儿辈们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注释: 触目伤神倍怆然,此花曾向北堂妍。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看到萱草就让我伤心落泪,因为它曾是北堂的美景。 于今零落无寻处,那得忘忧似昔年。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这萱草已经零落成泥,再也找不到了,哪能忘记忧愁就像以前那样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看到萱草时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萱草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愁。首句"触目伤神倍怆然,此花曾向北堂妍",诗人通过描述触目所见的情景
萱草 不见堂上亲,空树堂下草。 夏来风雨繁,离披数丛老。 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 注释: 1. “萱草”:指忘忧草,传说中能让人忘记忧愁的花草。 2. “不见堂上亲”:意思是说因为亲人不在,所以看不见他们。 3. “空树堂下草”:意思是说虽然有花,但无人欣赏,就像没有主人的树木一样。 4. “夏来风雨繁”:夏天来了,风雨也多了,这可能是指天气的变化无常。 5. “离披数丛老”
萱草 幽华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乱叶离披经宿雨,纤茎窈窕擢薰风。 佳人作佩频朝采,倦蝶寻香几处通。最爱看来忧尽解,不须更酿酒多功。 注释: 1. 萱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为红色,常用于象征母爱。 2. 独殿众芳红:独自高居,成为所有花朵中的佼佼者。 3. 临砌亭亭发几丛:生长在台阶之上,亭亭玉立,繁茂成丛。 4. 乱叶离披经宿雨:经过一夜的雨水洗礼,落叶零落,参差不齐。 5.
萱草 我老了,常在内心反省,不恐惧也不忧愁。 闲暇时种植的萱草花,时不时地让我欣赏那柔美的花姿。 清晨看它们迎着露珠怒放,傍晚看它们随风摇曳。 只在日出日落之间,我已度过四季更替。 谁说它没有忘忧的功效?看到它反而增添了忧愁。 不如忘却形骸,任凭岁月流转。 诗句释义: 1. 老去恒内省: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2. 不惧兼不忧:不害怕任何事物,也没有任何忧愁。 3. 闲种萱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