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泽
星筵前月沸笙歌,银汉仍今帝女过。 在明亮的月光下,银河两岸犹如宴席上的酒席般热闹非凡,天上的织女仍在银河上穿梭往来。 乌鹊桥边重驻辇,凤凰机上复停梭。 在鹊桥附近,王母娘娘再次驾临,停在了华丽的车上;在织布机的旁边,牛郎和织女又停下了手中的梭子。 香浮翠帐恩逾积,罗结蛛丝巧更多。 香气弥漫在翠绿的帐幔之中,织女对王母娘娘的恩情越发深厚;用蜘蛛丝制成的罗网更加精美复杂。 独有空山云卧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结合诗中的意象、典故、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还有诗中的重点词语等进行具体分析,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综合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及把握诗意的能力。首先理解全句意思,然后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无定力”,指秋天的景色让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容易伤感,“千重离思一时生”指诗人看到秋天的景色后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 【答案】
【注释】 送范菁山之任云南:送友人到云南去上任,表示祝贺。 云霄迥:高远的地方。 南征道路长:向南的征途很长。 象客:指驾驭象的人。 卜鸡乡:占卜吉凶的场所。 碧海:大海。 青林:青翠的树林。 圣君:贤明的君主。 劳:慰劳。 御远:治理远方。 非似:不如。 汉文皇:汉武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送别为题,而所送之人却是一位赴云南任职的官员范菁山。从“送”字着眼,全篇写景,景中有情
注释: 沧海有才名,青春赋两京。 乍辞金马署,复作爽鸠行。 苑柳深袍色,宫莺杂佩声。 君王前席问,应是为苍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对其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 首句“沧海有才名”中,沧海是一个广阔的空间,象征着广博的胸怀和深远的视野。在这里,诗人称赞王翰林才华横溢,如同沧海一般广阔无垠。 次句“青春赋两京”,指的是王翰林年轻时就才华出众,被赋予重任
【注释】 惠朗南归后,空山两月过。 惠朗:诗人的朋友,名惠朗。南归:指从江南归来。 空山:山中无人,寂静无声。 两月过:两个月过去了。 青春看己暮,白发近如何。 青春:年轻时。 己暮:自己已到暮年。 白发:指自己的头发已经花白。 如何:怎么样。 雨外莺声远,风前柳絮多。 雨外:雨声以外。 莺声:黄莺的叫声。 风前:风吹过来的地方。 柳絮多:柳絮飘飞得很多。 遥知清梦里,还绕旧烟萝。 遥知
送别吴山人 落叶满江边,秋风急暮蝉。我思天姥寺,君上洞庭船。束帛丘园少,徵兵泽国连。不知方处士,炼药几时仙。 译文: 在落叶满江边的秋日黄昏里,秋风呼啸,仿佛连树上的知了都感到了紧迫的寒意。我在想念天姥寺,你即将登上那艘驶向洞庭湖的船只。虽然只是一束简单的帛礼,但我对你的感激和思念却如同这片辽阔的土地。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找到了炼制仙药的方法,能否在这纷扰的人间中求得片刻的安宁? 注释: -
诗句注释: 1. 平时 - 通常的、常态时。 2. 怀独往 - 怀念独自前行,这里指一个人独自生活或做事。 3. 垂老 - 年老。 4. 患馀身 - 担忧自己年老体弱,身体不佳。 5. 林蔚常疑晚 - 常常怀疑树林已经变得昏暗(可能是傍晚的意思)。 6. 山暄每过春 - 山野中的气候温暖,春天的气息似乎也更加明显。 7. 月来初有客 - 月亮出现时,好像是有客人来了。 8. 云去乍无邻 -
仇生有父风,能画擅江东。 缥缈千峰势,㠝岏尺素中。 坐增吴苑秀,不谢辋川工。 倘写天台胜,添予补衲翁。 注释: 1. 仇生有父风:仇生(仇英)有他父亲的绘画风格。 2. 能画擅江东:擅长绘画,在江东地区很有名气。 3. 缥缈千峰势: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形态各异。 4. 㠝岏尺素中:用来形容山峰的形状,如尺子般直插云霄。 5. 坐增吴苑秀:使吴地的园林更加美丽。 6. 不谢辋川工
日暮天气嘉,言寻仲蔚家。 谁知萧散地,仍有艳阳花。 彩眩千重锦,香蒸一片霞。 道人空色相,聊复惜年华。 注释: - 日暮天气嘉:太阳落山时的景色很美。 - 言寻仲蔚家:去仲蔚家寻找。 - 谁知萧散地:谁想到这里如此荒凉。 - 艳阳花:阳光下开放的花朵。 - 彩眩千重锦:五彩缤纷的锦绣令人眼花缭乱。 - 香蒸一片霞:香气如蒸气笼罩着整个天空。 - 道人空色相:道士只看重内在的修为和本性。 -
【解析】 “何处鼓逢逢”,是说除夕的鼓声,在何地响起。“虚堂独坐中”,是说除夕之时,自己孤身一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雨寒还带雪,云厚不随风”意思是说,尽管外面下着小雨,但是天气并不寒冷,反而还有一丝暖意;而天空中的云雾厚重,却并没有随风飘走。这两句诗,通过写除夕的气候特点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此岁既消去”,“消去”,即消逝、过去,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