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元玉
清论西轩里,相忘白昼长。 【注释】:清论:清雅的议论;西轩:指书房;相忘:忘却彼此;白昼:白天。 赏析:诗人与李献吉是同僚,两人在西斋共事,所以李献吉称他为“同寅”。诗中“清论”指他们的清雅议论;“西轩”指书房。“相忘白昼长”的意思是他们忘记了彼此,共同度过漫长的白昼。 【译文】:清雅的讨论发生在书房里,我们忘记了彼此,共同度过了漫长的白昼。 鸟声随树转,燕口带泥香。 【注释】:随树转
诗句释义与分析 1. 客中羞对镜: - 关键词:“客中”指的是诗人处于异地他乡的境况,“羞对镜”表达了一种因思乡而感到的羞愧和无奈。 - 译文:身处异乡,面对镜子,心中充满了思乡之苦和对现实的不满。 2. 老去动悲惊: - 关键词:“老去”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动悲惊”则描述了因年岁增长而引发的深切悲痛。 - 译文:随着年纪的增长,内心的悲伤更加频繁,触动了诗人的心灵。 3. 白发虽公道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具体分析即可。“使节指凉州,都门八月秋”的意思是:我此行是出使凉州,八月都城正是秋天;“使节指凉州,都门八月秋”一句中“使节”、“指”是关键词,“凉州”是地点,“都门”是地点,“八月”是时间,“秋”是季节。这两句交代了此次出使的背景和时间。“风沙迷塞雁”的意思是: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大雁迷失方向
【注释】 1.异国:异乡。萍逢迹,即萍水相逢。 2.怜(lián):同情。寄柏林:寄居在柏林,指流落他乡,寄身他国。 3.风光:风景、气候。端午日:端午节。 4.故旧:老朋友、老熟人。百年心:指朋友间情同手足的深厚友谊。 5.杯泛菖蒲玉:酒杯中泛着菖蒲色的美酒。菖蒲玉,指菖蒲花泡制的酒。 6.角黍(zú)金:粽子。 7.咫尺不相寻:咫尺之间却无法相见。咫尺是比喻的距离,指近在咫尺却找不到人。 8
【注释】 次赤城奉寄诸寅长:这是作者给诸寅长的一封信,次指书信,赤城在今甘肃,是唐人李益的家乡,所以称赤城县为赤城。奉:通“奉”,敬辞。寅长,即寅卿、寅甫等,都是作者的朋友。 驱驰穷北地,却见极南人:我奔波在北地(这里指西北边陲),却见到南方的人。 自誓劳王事,谁能顾此身:我发誓要为君王分忧解难,谁能顾及自己呢? 风沙时带恶,戎马日为邻:风沙时时携带着恶气(指战争),戎马(指战争)天天与我为邻。
【注】: 来熏:地名,今四川彭山。 南山:指蜀地的南面。 斯楼:这座楼。 群峰:许多山峰。 排:排列。 戟:古代兵器,此处比喻险峻的山峰。 抱城:环绕着护住城池。 地利:地形条件。 虽:虽然。 人心:这里指人的心意。 若:如果。 得良牧:得到好的治理者。 良牧:好的牧人。 剑阁:在四川剑阁县。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游览来熏楼时所看到的蜀地景色。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颔联写登楼所望之景
通州秋夜与进士冯子佩言别分馆幸比邻,情缘道义亲。 可怜今夕酒,俱是异乡人。 砧急惊秋老,窗虚见月新。 人生不百岁,况乃别离频。 【注释】 1.“分馆”:在京城设的驿站,是接待各地来京赴考的士子和官员的地方。 2.“亲”:亲厚,亲密的意思。3.“砧(zhēn)”:捣衣石。4.“秋老”:秋天到了。5.“窗虚见月新”:因为秋天夜晚,所以月亮显得格外明亮。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西风吹洋河,北风吹洋河,风水相激如鸣珂。 少年已有四方志,今日果向穷边过。 我有千里骥,可以空骆驼。 我有双龙剑,当为斩鼋鼍。 江山风景自殊异,肯把双泪徒滂沱。 韩范亦是书生辈,岂必一一亲挥戈
古厓慕高士,驾车到竹林。 清论正有趣,薄言日西沈。 子今构斯亭,人岂识子心。 子有无弦琴,舍我谁知音。
结轩在东皋,而无车马驰。 俯仰天地宽,何物能羁縻。 此中有真趣,难与俗子知。 万事付一笑,何用劳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