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圈出关键句子,分析意象特征,把握意境特点。此诗前两句是说词人倚着石子浮梅再泛图,颇饶佳致,我也就随声附和;后两句写与词人携手西湖一再游,波双注,人坐木兰舟。“西湖”“再游”“波双注”等意象,都表现出了词人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 我依着石子浮梅再泛图,颇饶佳致,我也跟随着声调附和。
诗词名句,通过简洁的字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深邃的情感和哲理。 “愁”是这首诗的开篇,它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基调。接着,“几片飞花过小楼”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象,虽然春天已经逝去,但似乎还留下些许痕迹。诗人通过“几片飞花”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之情。最后一句“春归否,尚在柳梢头”则是诗人的疑问和留恋的体现。他既希望春天能够归来,又担心春天真的离去。 此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
【解析】 “痴”,是说诗人的情思痴迷,对春天的喜爱;“累”,是说诗人因迷恋春光而心烦意乱,无法自拔;“阑干”,是说诗人站立在栏杆上;“多时”,是说时间过得很久。“飞花去”,是说花瓣飘落;“蜂蝶已先知”,是说蜜蜂和蝴蝶已经知道春天即将过去,它们纷纷离去。 【答案】 译文:我因迷恋春光而心烦意乱,无法自拔。我站在栏杆上久久地凝望,直到花瓣飘落,才恍然发觉春光已经逝去。 赏析:此诗为惜春之作
【解析】 “娇”字是词眼,点明此词的抒情主人公是“白秋海棠”。“清泪零零露未消”,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秋海棠含泪的神态。“玉照倩谁描”,以疑问的口吻,写出白秋海棠的哀怨。 【答案】 娇:美丽。“清泪零零”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白秋海棠的娇弱之态。“玉照”句:写白秋海棠哀怨之深,她那如玉般晶莹的面容,竟无人能描出她的美貌
注释: 1. 窗外:指窗边。寒虫:指蟋蟀。彻夜鸣:整夜都在鸣叫。 2. 絮:一种细丝,这里用作比喻。莫也诉离情:不要诉说离别的哀愁。 译文: 蟋蟀在窗外彻夜鸣叫,声音如同绵绵不绝的细丝,不要诉说离别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蟋蟀彻夜鸣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哀愁和孤独感。诗中的“寒虫”和“絮”都是象征性的词语,前者代表着蟋蟀,后者则象征着细丝。诗人用“莫也诉离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注释】 睛:晴空。 谯楼二鼓声:指古代宫城谯楼上报时的两声钟声。 云迟散:指云层逐渐散开。 月缺—边明:月亮的一边被云遮住,只露出一半。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登高望远时所写。上片写登高所见之景,下片写登高所感之情。全词用典贴切,意境幽深,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睛”字点出题意,即登高而见晴空。首句写登上高楼,目送谯楼上的报时之声响彻夜空。第二句写天边的云朵渐渐散开
注释: 十六字令:一种短小的词牌名。 病耳遣闷:用耳朵听来解除忧愁和烦恼。 眠:睡觉。 愁病昏昏:形容身体虚弱,心情抑郁。 过伏天:经过炎热的夏季。 秋又到:秋天已经来临。 厌闻蝉:讨厌听到蝉鸣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以“病耳遣闷”为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了对于疾病和季节更迭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首句“十六字令病耳遣闷”,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通过听音乐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注释】 聋:病名,指耳聋。围住绳床雨又风:比喻疾病缠身,不能自拔。才合眼,吹入梦魂中:形容疾病缠身,不能入睡,只好闭目养神。 【赏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位因病耳聋而无法入眠的患者的苦楚,以及他对这种苦楚的无奈与接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因病耳聋,不能入睡的苦楚,以及他对此无可奈何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疾病和残疾的无奈与接受。全诗语言简炼,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诗句输出: 灯。侬自春来瘦未曾。 译文: 自从春天以来,你变得更加消瘦,从未有过的轻松。 关键词注释: - 侬(nóng):我,指代自己。 - 自:从,由。 - 春来:从春天开始,即自从春天以来。 - 瘦未曾:变得更加消瘦,从未有过的轻松,形容消瘦的程度很深,几乎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 和君问:和您讨论,询问。 - 底事:为什么。 - 不分明:不清晰,不明了。 赏析:
【诗句释义】: “十六字令”,是词牌名,由唐代教坊曲大石调中的《六么》变化而来。“听”是动词,意思是聆听;“何处临风玉笛鸣”是指听到远处传来了玉笛悠扬的声响;“高楼倚”是说靠在楼上;“吹起故乡情”是指吹奏起来后,触动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 我聆听着远处传来的玉笛声,那是在高楼之上,我倚靠着栏杆,听着那熟悉的旋律。它吹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