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绍芳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鉴赏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态度、诗歌的语言特点等。首先,根据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台榭俯空明”意思是:登上楼台观赏四周景色。“倒影见眉宇”的意思是:水波映出楼台的影子,仿佛看到了楼上人的容颜和眉眼。“衣间湿翠寒”意为:衣衫被露水打湿后变得冰凉,衣服上还残留着山中树木的翠绿色。“青山在水底”意思是
【注释】 1. 西林:指西山。三十二景是西山的美景之一。 2. 阁:即“亭”。 3. 逼星晨:形容楼阁高耸,逼近星辰。 4. 萧然:形容空阔、寂静。 5. 挟羽翰:意为手挥着羽毛笔。 6. 窗中窥日月:指从窗口观赏日月。 7. 两丸:指太阳和月亮,比喻日月。 8. 盘桓:徘徊留恋。 【赏析】 这是一首咏西山的诗。诗人登上楼阁俯瞰群山,只见楼阁高耸入云,逼近星辰;楼阁四周空旷开阔、幽静清雅
西林三十二景诗 其三 鹤径 落叶秋雨深,荒径无行迹。 鹤破青冥来,翩跹一羽客。 令我思休粮,松间饭白石。 注释: 西林:即西林寺,位于今浙江天台县。 三十二景:唐白居易曾为杭州刺史时,作《钱塘八绝》诗,其中第二首有句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人仿效之,以“水光”和“山色”为韵,各取十景,组成一组绝句,题为《西湖十景》,共十首,每题四句,合为《十景吟》。此诗是其中的第三首
【注释】 西林三十二景:指西林寺的三十个景点。西林寺位于今江西庐山,是著名的古刹。 苇渡:芦苇丛中的渡口。 折苇人:指砍伐芦苇的人。 苍茫:迷蒙。 寒山路:指山间幽静的小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西林景色的诗。诗人以夕阳、野风、独行和丛林为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幽远的画面,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夕阳下前溪”,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前溪流水潺潺,给人以宁静之感。
【注释】 空香阁:在西林寺内。 苍霭:深青色的云气。 向晚:傍晚。 四笔石灯青,跏趺据绳床:指佛像前的石灯和佛座上的佛像。 天女散花来,竟夕闻空香:天女散花是佛教故事,这里指佛光普照大地,香气弥漫。 【赏析】 这首偈语写的是佛寺中的一景。首句描写了西林寺中高阁的雄伟气势,接着写佛殿中的佛像,最后以天女散花来渲染气氛,使整个寺院显得庄严神圣
西林三十二景诗 其一 纤纤泉 即指西林的园林。三十二景,这里指的是西林园林中的三十二个景观。纤纤泉,形容泉水清澈透明,像丝线一样纤细。刈芝苍松根,意为采摘苍松上的灵芝。触石得鸣玉,意思是触碰石头时,石头会发出类似玉石的声音。泠泠涧底声,形容涧底水声清脆悦耳。泻破寒芜绿,意思是溪水冲击着草丛,使草木更加翠绿。抱瓮出云中,形容农夫抱着一瓮水从云层中出来。夕阳下西麓,意思是夕阳映照在西边的山脚下。赏析
【注释】 萧森:萧条、冷清。 寥廓:空旷。 弥觉:更觉得。 弥:更加。 薄:单薄。 美人:指月亮。 渺难期:渺茫难期,即难以期待。 虚牖生:空荡的窗户透出光亮来。 微闻:隐隐约约地听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夜坐山中的寂寞情怀。 首句“夜气何萧森”,是说山中夜来的气氛多么冷清,用“萧森”二字,把寒夜的寂静气氛烘托出来。次句“空山思寥廓”,则是说在寂静的山野里
【注释】 遁谷:山中幽静的地方。 籍甚(jì sì):借重,推重。 跫(qióng)然:足音,脚步声。 长康:指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隐居山林的情志与所感。诗的前两句“籍甚非所求,跫(qióng)然安足喜”意谓自己并非有意寻求什么,只是偶然来到这山中,听到一阵阵的脚步声,便感到十分欣慰,高兴得不得了。第三句“自爱空谷幽”,意思是自己喜爱山中空旷幽静的环境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考生要注意积累古诗文名句,并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1) “惆怅春风暮”,惆怅:因伤感、烦闷而心事重重;春风:春风的余韵;暮:傍晚时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春日将尽的时候寄给华公衡。 (2) “怀人兴转孤”,怀人:思念人;兴:兴致;转:变得;孤:孤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思念的人而使兴致变得孤寂无依。 (3) “夕阳空极目”
诗句原文: 水上春霞明,花开几千树。 不是避秦人,人疑避秦处。 译文: 春天的水面被朝阳映照,泛起层层波光,仿佛无数花朵同时绽放。这美景并非为了避开秦始皇的人,而是让人误认为它位于一个古代传说中的避秦之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水上花景的美丽画面。"水上春霞明,花开几千树",诗人通过对春日阳光和盛开花朵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