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刘禹锡,他通过描述竹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首句“虚怀延伫半生心”,意为我有宽广的胸怀,期待着与朋友相聚的时光。这里的“虚怀”指的是心胸开阔,“延伫”则表示等待。 次句“寥廓相逢恨转深”,意为我们在空旷的环境中相遇时,感到遗憾更深了。这里的“寥廓”指的是空旷的环境,“恨转深”则表示遗憾更加深重。 第三句“云合洞庭鱼鸟散”
【注释】 瀑布岩:指庐山的瀑布。 月高:指月亮明亮。 长握、风急:形容手拿笛子,在月光下吹奏的样子。 骤添弦:形容风吹动琴弦的声音急促而响亮。 青天但默然: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庐山谣》中的一段,描写了李白夜晚在庐山瀑布岩边吹奏笛子的情景。全诗通过描绘李白吹奏笛子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枕上闻樵唱”: 这句描述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场景。在睡梦中,诗人被山中传来的打柴声所唤醒。这种声音可能象征着自然的平静和简朴生活的美好。 2. “半掩柴扉睡正饶”: “柴扉”指的是用木头制成的门,常用来指代农家或山林间的住所。这里的“半掩”表示门只是半开着,给人一种私密而又开放的感觉。“睡正饶”则表明诗人刚刚醒来,还沉浸在深深的睡眠之中,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3.
``` 板桥 一板虽然薄,犹能济远人。 如何当路客,鞭石慕亡秦。 译文: 一块木板虽然薄弱,但它仍然可以渡过遥远的河流。那些行走在道路上的人,就像追逐亡国的秦国一样,总是想超越自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木板和路人的对比,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木板虽然薄,但却能够渡过河流;而那些行走在道路上的人,却总是追求超越自我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霁石山”意为雨后天晴的山峰。首句写山石峭拔,奇峰夹翠流;第二句写山下人家,竹篱茅舍,钟声鼓响;第三句写野僧匍匐瞻仰,行色匆匆;尾句点出诗人对这幽寂境界的向往之情。 译文: 雨后天晴了的山石,峭拔的岩石,奇峰夹杂着青翠的溪流,山下有竹篱茅舍,钟鼓齐鸣。
【题解】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作者因参加永王璘起兵讨伐叛将陈日号,被肃宗贬谪到夜郎郡。这首诗是诗人在夜郎郡所作,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愤和不平,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注释】 石钟山:山名,今属江西。 天阔鸟雀走:天高远,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月寒烟露清:月亮冷清,云雾缭绕,景色清新。 巨涛舂百坎:巨大的波浪撞击着岩石,发出轰鸣声。 何啻万钟声:这声音何止能与敲击万钟的声音相媲美呢?
【解析】 本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译文】 斜月从巴山升起了淡淡的烟雾,寂寥孤梦寄托在秋夜的琴弦上。 你看不尽云飞鸟,风雨梧桐忆去年。 注释:怀旧,抒发对故乡、故人或过去生活经历的思念之情。巴山:即秦巴,泛指蜀地。起白烟:是说斜月升起,映照出一片清冷的白光,如烟似雾,笼罩着巴山。寂寞:孤独冷清。孤梦:孤单的梦境。托:寄托。秋弦:秋夜琴声,喻指诗人心中的愁思。相看不尽:看不饱,看不够。不尽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诗句详解及翻译: - “昊天晴岫碧相遭”:形容天空晴朗,远处的山峰如碧玉般相互交错。 - “万里群峰仅几毛”:形容群山之多,但只有其中的几座高耸入云。 - “怪日紫云飞不去”:形容紫云(通常指彩云)无法飘走,似乎与群山同在。 - “文翁能使蜀山高”:文翁是古代的一位贤人,据说他能够使蜀地的山水更加秀美。这里用文翁来象征那些能够改变自然美景的人。
注释 焚香:点着香,烧香。 小絪缊:轻飘的烟雾。 篆文:刻有文字的铜钱。 惆怅:忧愁、伤感。 阿房:指秦朝宫殿名,也借指秦始皇。 海东云:即蓬莱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在春风吹动帘子时,看到香烟缭绕,仿佛看到了风中飘飞的篆文,这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期待。第三句"惆怅阿房风雨后,主家化作海东云",诗人用"风雨后"来比喻历史的变迁
注释:庭院中的树木,平常门户不曾打开,谁能说春天的到来与未来呢。庭院中的树木,静静地却有意无意地,密密藏有春色两三胎。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庭树的无言无语却有意无意,密密含苞待放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春天来临的期待和赞美,以及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