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恪
诗句:阏伯台高远瞰城,霞天万树倚孤清。 译文:阏伯台非常高耸,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天空中霞光万丈,无数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阏伯台后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诗中的“阏伯台”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因其地理位置得名。站在这座高台上,诗人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感受到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诗中描述的天空被霞光染得五彩斑斓,而周围的树木则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注释】: ①暮春:春天将晚。益阳:地名,在今湖南。道中:在道路上。 ②忽忽:形容心情烦躁不安的样子。 ③劳劳:形容客旅之苦。客未休:客人没有休息好。 ④楚域:指长江以南一带。 ⑤风雨:比喻战乱。乡愁: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⑥地暖:暖和。莺:黄莺。 ⑦花水:指江水。漫流:随意流淌。 ⑧停骖:停车。惆怅:因失意而伤感、懊悔。谁淹留:谁还停留下来呢? 译文: 忽然间,暮春的云彩笼罩住了益阳的道上
九日重登阏伯台 喜无风雨到重阳,别恨秋残不尽觞。 昔岁故人多落魄,一时征雁各分行。 高台日暮团林碧,野圃霜寒送菊香。 最是茱萸看不得,支离未许病相妨。 注释: 1. 九日重登阏伯台:重阳节时再次登上阏伯台。 2. 喜无风雨到重阳:高兴的是这天没有风雨,可以登高赏景。 3. 别恨秋残不尽觞:离别的伤感在秋天的余晖中依然挥之不去,无法消解。 4. 昔岁故人多落魄:去年的老朋友大多生活潦倒。 5.
金山寺顶眺望 已看玉泉山,更上金山寺。 寺影翳流泉,蒙茸覆玉翠。 凭高眺远岑,前山霭如睡。 林木閟清阴,溪石夹天坠。 中有黄鹂鸣,绵蛮发幽吹。 洞口老仙人,何时披薜荔。 不得从之游,聊此寄馀思。 注释: - 已看玉泉山:我已经看过了玉泉山。 - 更上金山寺:我继续向上走到金山寺。 - 寺影翳流泉:寺庙的影子遮挡了流淌的泉水。 - 蒙茸覆玉翠:草木丛生,覆盖着翡翠般的绿色。 - 凭高眺远岑
燕市十四夜何稚孝太仆邀同苏虹如侍御姚孟长张叔载魏仲雪杨济之年大小集限灯字七言排律六韵 注释:燕市十四夜,即燕京的晚上。何稚孝太仆,邀请我一同去喝酒。苏虹如,侍御姚孟长,张叔载,魏仲雪,杨济之,年龄大的和年纪小的一起聚会。限灯,限制时间。七言,指七言诗。排律,一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韵律严谨的诗歌体裁。 译文:在燕市,我们十四个人一起喝酒庆祝,这个晚上和你一同畅饮直到醉为止。 注释:欲试春风三五艳
绿树苍苍,白石粼粼。 注释:绿色的树林茂密而高大,白色的石头在水边闪烁着光芒。 赏析:此句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画面,为下文的隐居生活做铺垫。 闲云野鹤,山高水深。 注释:悠闲地飘荡在天空中的云,栖息在野外的鹤,以及山势险峻、水流深邃的环境。 赏析:此句进一步描绘出一幅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结庐独处,中有幽人。 注释:搭建一间小屋独自居住
诗句解读与译文: 1. 秋风瑟瑟芦花白,秋山如洗涧泉碧。 - 秋天的风吹过,芦苇变得洁白,秋山清澈如洗,涧水碧绿。 2. 夕阳远挂枫树林,鹬蚌无心相逼迫。 - 夕阳斜挂在枫树林中,鹬和蚌之间没有恶意,只是自然地相互追逐。 3. 蓑衣渔子下垂纶,却看手取如有神。 - 穿蓑衣的渔夫正垂钓,看似不经意间却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和专注。 4. 人生万事皆如此,谁为此图苏汉臣。 - 人生的许多事情都像这样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宴会上向朋友敬酒说:“你离开之后,什么时候才回来呢?”接着,他劝朋友不要过于悲伤。“昔为同林鸟,今者各天涯。”这是诗人对友情的赞美,他们曾经是在同一片树林中一起嬉戏的鸟儿,如今却各自飞到了天各一方的地方。“岁暮霜雪寒,道路嵚且崎。”这是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描述,他在寒冷的冬天里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心中充满了忧郁和孤独。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以浮云、塞雁为象征
注释:凤阙(皇宫)春天的气候已十分温暖,柳树刚刚发芽,显得格外整齐。王孙台畔的草地上,长满了草,一片茂盛的景象。您带着象征皇权的绛色官节,向南方的大南海进发,我在这里送您远行。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为使臣陈集生出使南海而作。诗人借送别友人陈集生之机,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殷切期盼。全诗情感真切,意境优美
漠漠寒霜白,荒荒晓雾青。 鸡鸣通戍火,月落暗旗亭。 村远时闻雁,林疏尚有星。 乡关遥在望,残梦正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