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
惯见升平春复秋,分明往事昔年游。 西林桥外青山色,几度夕阳人白头。 注释解析: - 惯见升平: 指经常见到国家太平无事的景象。 - 春复秋: 春天和秋天的循环交替。 - 分明往事: 清楚记得过去的事情。 - 昔年游: 过去的旅游经历。 - 西林桥外: 西湖边一座古桥的名字。 - 青山色: 山的颜色,这里指的是青山。 - 几度夕阳: 多少次看着夕阳落下。 - 人白头: 人开始变老。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分析该诗的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此题要求分析该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从炼词炼句的角度入手,“揉蓝染水翠浮山”一句,“揉蓝”即指用青绿色的汁液浸泡过,使之变深绿色。“染”,浸渍;“水翠浮山”,即水色碧绿,浮在山上。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赏析诗句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小诗。首句点明“春日”,接着写园丁折来桃花、李花和蔷薇三种不同的花卉供人观赏,三句写在石函桥畔赏春,五、六两句写自己挑着春天的景色回家,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1)要嘱咐园丁去采摘一枝桃花;红的、白的、紫的各色蔷薇。 (2)石函桥边人烟稀少,傍晚时分;我挑着春天的美景回到家中
注释:远远地看到暮色中渔船停泊在水边,点燃了金鸭的香,酒意未尽,我有些醉意朦胧。倒转船头,本无此意,却被旁边的人报知放流星雨了。 赏析:这首诗写于诗人在西湖游春时所作。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晚景图。第三句突然转折,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出了诗人对这美景的欣赏。最后一句以“有意”作结,与上两句相呼应,使全篇显得浑然一体
【注释】 天街:京城里的主要街道。夜市:指夜晚的市井。喧阗(xuāntián):喧闹嘈杂。半掩:半开着。玉漏:计时的器具,即漏壶。传说古时以铜为管,中盛水银,下有刻度,以计时辰。笼烛:指点燃蜡烛。绛纱:红色纱巾。争道:争先恐后地走在前头。湖心:指西湖中心的湖上。未归船:尚未回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春夜的美景以及人们的活动情景。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二十三【注释】: 送得春归夏又初,名园不放玳筵虚。 只知富足家家事,肯为儿孙教读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五月,当时作者任秘书郎、司封员外郎兼权直秘阁。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上所作。诗中通过描写杭州西湖的景色,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之情
这首诗是元朝诗人马臻的《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九》。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原文: 笙歌箫鼓沸春涛, 耳目难禁应接劳。 院落鞦韆谁氏女? 綵绳掷起过墙高。 - 译文: 笙歌和箫鼓的声音如同春潮般澎湃,让人无法抵挡地应接不暇。 庭院里,是谁家的小女孩在荡秋千,彩绳一扔,秋千就越过围墙飞上了天空。 - 赏析: 此诗描述了西湖春天时的热闹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明确题干中“格式”的要求,再根据注释作答即可。 万柳摇金接画桥,一清堂外景偏饶。 ①万柳摇金:柳条像黄金般摇曳。摇:摇动;金:指柳叶似金。 ②一清堂
【注释】 画船:指载客的小船只。西林:在杭州西湖,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弁阳:古地名,即今安徽和县。模写:这里指摹写、描绘。闲却:闲散,冷落。半湖春:指西湖的湖水被春色染绿了半边。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中写了西湖之景,以及游兴不浓的情景。诗人乘船过午才到西林,但已人头攒动,车马如流,人拥孤山陌上尘,一派闹热之状。“曾被”两句,说西湖景色之美已被诗人尽数描写。而自己则懒散地坐船闲荡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逐句释义”,首先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赏析。 进馀薇露与流香,散落人间任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