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任远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石固山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首联写石固山高耸入云,青翠欲滴;颔联写山野间狐冲马立,饥鸟傍人飞;颈联写树木的影子初移杖上,云根半护衣上;尾联写落日余晖映照在山野中,景色迷人。全诗自然生动,形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是一篇写景名作。 过石固山 侧岭排青嶂,层岩锁翠微。 野狐冲马立,饥鸟傍人飞。 木影初移杖,云根半护衣。 相看殊不极,落日澹馀晖。 注释: 1
【注释】 抵:抵达。苏州:今江苏省省会,古称吴县、姑苏。姑苏:春秋时吴国名,这里指苏州。酒醒梦断旅帆孤:诗人在船上醒来,发现船已靠岸,他独自一人的行踪被清晰地映入脑海。“醒”和“断”都是动词词头,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变化,而“梦断”则表明了诗人从梦境中清醒过来,开始面对现实。“孤”,即孤独地站立在岸边。“远岸晴波戏浴凫”(远处的江岸上,晴朗的天空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一群鸭子在水中嬉戏)
夏日的余热尚未完全消散,中秋之夜已悄然降临。在这个团圆的时刻,诗人马任远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这一时刻的美丽和情感。 “斗酒持螯漏几更”描绘了一种饮酒赏月的宁静场景。在古代,人们常常在中秋之夜饮酒赏月,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美好。而“西风妒月片云生”则表达了西风对月光的羡慕之情,似乎这片云朵也是为了欣赏月亮而来。这里的“妒”字,既表现了西风对月亮的喜爱,也暗示了中秋节特有的浪漫氛围。
解析 这首诗是怀人之作。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与白砺甫的交往,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荏苒缁尘不可留 - "荏苒"指的是时间流逝,"缁尘"指的是世俗或官场的污浊。整句表达了诗人在尘世中无法停留,即表示他已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2. 逢人到处问江州 - "逢人"指遇见的人,"江州"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一个比喻,暗示诗人对某个地方的怀念
【注】: 1. 秋日闲居:秋天的闲暇生活。 2. 濯水清花面,烹茶浣酒容:洗去脸上的污垢,用热水洗掉身上的酒气(指饮酒)。 3. 霜残辞树叶,寒逼入床蛩:秋天到了,树叶落光了,蟋蟀也钻出地面准备过冬。 4. 飞鸟穿云破,晴烟拟雾浓:天高气爽,大雁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5. 孤筇返照里,随意数山峰:拄着竹杖,在夕阳的余晖中欣赏周围的山峦和景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场景
秋思 旅情惟自解,官况可谁知。 寂寞砧敲夜,凄凉叶落时。 露寒蛩韵促,风冷雁行迟。 目断云山外,乡关有梦思。 【注释】: 1. 旅情惟自解:只有自己才能解开旅人的心情。 2. 官况可谁知:自己的官职状况谁能了解? 3. 砧(zhēn)敲夜:捣衣石敲击的声音,在夜里响起。 4. 凄凉叶落时:叶子凋零的时候令人感到凄凉。 5. 露寒蛩(qióng)韵促:露水寒冷,蟋蟀鸣叫声音急促。 6.
《夜过乱石滩》 星散江犹暝,轻舟过乱石。 水石若相争,滩头声湱湱。 石齿列虎牙,水花散琼液。 飞瀑照夜光,不辨江中夕。 帆影随波回,去石不盈尺。 几入阳侯宫,过此寻岸泊。 水际映沙明,一望连天碧。 翻译: 星散落在江面上,夜晚仍很昏暗,我乘坐的小舟驶过乱石滩。 水流冲击着岩石,如同它们正在争斗一般。 滩头上的水声轰鸣如雷。 巨石像牙齿一样排列,水面上的水花如玉珠般散开。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第一句:“古木扶疏梵刹栽,慈云引鹤自飞回。” - 古木:指的是松树。 - 扶疏:形容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 梵刹:指佛教寺院。 - 慈云:这里指佛祖的慈悲之意。 - 引鹤自飞回:指寺庙中的僧人或信徒在佛祖的庇护下自由自在地生活。 第二句:“十围老干凌霄起,半亩浓阴匝地开。” - 十围:形容树干粗壮。 - 老干:指松树的根部和主干部分。 - 凌霄起:指松树的枝干向上生长。
【赏析】 此为写景之作。首句“万壑鸣湍濑”,用一“鸣”字,点出山中水声的激越和响亮。次句“孤村绕断津”,以“孤”字写出了村落之寥落。后两句,描写山村景色。墙花、蔓草相依,林鸟、耕人相亲。“凿石皆篱舍”,是说村边路旁都是人家的墙壁和房屋;“诛茅半棘榛”,是说村边路上荆棘丛生。这两句写景,既具体形象,又含蓄深远。末两句“三五辈,烟景共相亲”,写村民和睦相处的景象。 全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图画
晚渡淮河 夕阳洒满濠梁,淮水环抱周天。 江面宽阔如同大地,一衣带水渺茫无边。 涛声起伏波涛汹涌,此处亦有豪情壮志展。 沙洲月色倒映湖中,静树风生濑边。 想起昔日漆园公,观澜心喜自然美。 鱼翔浅底水草丰美,远人欣赏此景爱。 我乘小舟过淮河,浮云惊扰世代心。 乐趣付与水滨旁,徒留感慨生心中。 鸥鹭各自唱清曲,荇藻争奇作美丽姿态。 万般杂念皆随风去,只留下天籁之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