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荥
注释: 岚侵斗柄郁崔嵬,老我跻攀恣往回。 寒气逼人飞夏雪,泉声落涧响晴雷。 灵踪犹见心为石,浮世空传羽化杯。 最喜山房留款夜,地炉煨芋拨残灰。 赏析: 《五台和前韵 其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这首诗描绘了五台山的自然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岚侵斗柄郁崔嵬”,描绘了五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主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共四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 石磴崚嶒山色苍,登临如在紫垣旁。 译文:山路上石头的阶梯层层叠叠,山的颜色显得苍青,我好像正在紫垣旁攀登。 注释:石磴(dèng)——石制的台阶;崚嶒(téng cén)——形容石头的棱角分明的样子;山色苍——山的颜色是青色;紫垣——古代皇宫中的围墙,这里指代皇宫;登临——登山或登高;如在——好像在;紫垣旁——紫垣旁边。 -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兼有咏史的七律,是作者游览五台山时所作。五台山上,古建筑众多,寺塔林立。作者登高望远,心旷神怡,遂挥笔赋诗,并自作五绝一首,题为“五台和前韵”,与原题“五台山”遥相呼应。首联写山之雄伟壮丽。颔联写僧之悠然自得。颈联写山中僧人之超脱尘世,尾联写诗人对五台山之喜爱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耐人寻味。 【答案】 ①天设翠屏壮南台:天然生成的翠绿屏障,使五台山显得更美壮观
五台和前韵 其四 嵯峨山势半凌虚,野衲相逢问起居。 天迥始知尘眼豁,地偏应觉世情疏。 鹫峰云断青螺出,龙沼光浮翠练舒。 我欲此中成小构,残龄归老乐三馀。 注释: 1. 嵯峨山势半凌虚:形容五台山的山势高耸入云。 2. 野衲相逢问起居:指与山中的和尚相遇并问候。 3. 天迥始知尘眼豁:指站在高处能看得更远,也意味着心灵的开阔。 4. 地偏应觉世情疏:指地理位置偏僻,人们的情感也会相对疏远。 5.
翠屏天设壮南台,台上禅宫魏帝开。 日影浮香僧晒药,烟光破绿鹤眠苔。 化城钟磬忘昏晓,尘境轮蹄绝往来。 笑指赤崖岑寂处,山云野鹤自徘徊
石磴崚嶒山色苍,登临如在紫垣旁。 孤蟾入夜悬中界,八水流春到下方。 日暮芙蓉呈好景,秋深薝卜散幽香。 题诗追和张天觉,添作云山草木光
岚侵斗柄郁崔嵬,老我跻攀恣往回。 寒气逼人飞夏雪,泉声落涧响晴雷。 灵踪犹见心为石,浮世空传羽化杯。 最喜山房留款夜,地炉煨芋拨残灰
嵯峨山势半凌虚,野衲相逢问起居。 天迥始知尘眼豁,地偏应觉世情疏。 鹫峰云断青螺出,龙沼光浮翠练舒。 我欲此中成小构,残龄归老乐三馀
高荥并非明代诗人,而是宋代诗人高翥的字。高荥是明代诗人高棅的字,而高棅则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高棅(1351年-1423年),字彦恢,号漫士,福建福州府长乐人。他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创作方面,被后人誉为“闽中十子”之一。 高棅的生平可以追溯到他的家族背景。他是明朝初期福建长乐的人士,出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四岁
高荥并非明代诗人,而是宋代诗人高翥的字。高荥是明代诗人高棅的字,而高棅则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高棅(1351年-1423年),字彦恢,号漫士,福建福州府长乐人。他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创作方面,被后人誉为“闽中十子”之一。 高棅的生平可以追溯到他的家族背景。他是明朝初期福建长乐的人士,出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