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忭
【赏析】: 此诗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自江夏赴黄州途中所作。当时,作者正任武昌军节度判官,途经黄鹤楼,遂有“雪霁登黄鹤楼”之吟咏。 首联写入城时间与登楼次数。“我入武昌三日内,重登黄鹤三番时”,言自己初到武昌不过三日,而此时已是第三次登楼了。 颔联写初登黄鹤楼所见。“初来飞雪夜更稠,昏黑犹然到上头”,“飞雪”是冬日景色,但此时正是冬季,所以诗人说“飞雪”
金山寺 天险何年设,神功此地分。 涛飞千里雪,楼插九霄云。 帆影参差渡,渔歌杳渺闻。 当杯论往事,惆怅不成醺。 注释: 1. 天险何年设:这句话表达了金山寺地势险要,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的意境。 2. 神功此地分:这句话赞美了金山寺的神奇力量,使这个地方得以分崩离析(分裂)。 3. 涛飞千里雪:描述了金山寺附近海浪翻滚,仿佛千里之内都被白雪覆盖的景象。 4. 楼插九霄云:形容金山寺的高耸入云
杜辖岩中人,曲江旧同席。 杜辖岩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故居,而“曲江”则是唐高宗李治的御花园,两者都是唐代的重要文化地标。 未折彭泽腰,早著东山屐。 彭泽,即陶渊明,东山,指晋代高士谢安的隐居之地。 栖心老氏书,结庐武夷侧。 老氏,指的是道家思想,武夷,是福建省的一座名山,以其茶闻名。 玄关夹长松,丹房架危壁。 玄关,道教用语,代表阴阳二气交汇之处。长松,代表长寿和长生不老。 岩头露可餐,岩下芝可摘。
重登泰山 三年两度游东岳,此度重游景愈奇。 序属清秋消瘴雾,人于绝顶指华夷。 扶桑日上鸡初唱,绛阙风高鸟不居。 俯仰混茫浑一笑,只今悟却未分时。 注释: 1. 三年两度游东岳:指的是作者三年内两次游览了泰山。 2. 此度重游景愈奇:这一次重游泰山,景色更加奇特。 3. 序属清秋消瘴雾:秋天到来,天气逐渐凉爽,瘴气被驱散。 4. 人于绝顶指华夷:站在泰山的顶峰,可以俯瞰四方,将中华和夷狄区分开来
三年两度游东岳,此度重游景愈奇。 序属清秋消瘴雾,人于绝顶指华夷。 扶桑日上鸡初唱,绛阙风高鸟不居。 俯仰混茫浑一笑,只今悟却未分时
杜辖岩中人,曲江旧同席。 未折彭泽腰,早著东山屐。 栖心老氏书,结庐武夷侧。 晴峰万点青,云溪几条白。 玄关夹长松,丹房架危壁。 岩头露可餐,岩下芝可摘。 猿鹤时为群,车马杳难即。 我本丘壑人,聊作金门客。 烟霞夙同好,出处偶殊迹。 谛观声利场,何似神仙宅。 四十已无闻,百年亦瞬息。 徒然赤松子,巢居炼形魄。 明发出闽岭,题诗订泉石
我入武昌只三日,三度登楼景非一。 初来飞雪夜更稠⒅,昏黑犹然到上头。 明日重登天未暮,楼头白鹤为我舞。 去去千年今复来⒆,毛羽翩翩色非故。 戍城鼓角声乍清⒇,江村儿女哗新晴。 晓起出门云气开,须臾红旭升瑶台21。 游思沸涌不可遏,独骞双屐忘尊罍22。 朱屋故人亦好事23,青奴担酒俄然至24。 便扫晴窗向日坐,才倾数盏心先醉。 醉眼偏明忽四望,日光雪色连下上。 孤峰隔岸玉嶙峋25,一水摇波金荡漾。
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是明代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著名文学家及学者。以下是对张元忭的详细介绍: 1. 早年经历:张元忭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尽管在年少时身体羸弱,但他依然勤勉苦读,展现出了不凡的毅力与才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成功领乡荐,虽然多次应举未果,但这并未阻碍他对文学的追求和探索。 2. 学术成就: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成为进士
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是明代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著名文学家及学者。以下是对张元忭的详细介绍: 1. 早年经历:张元忭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尽管在年少时身体羸弱,但他依然勤勉苦读,展现出了不凡的毅力与才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成功领乡荐,虽然多次应举未果,但这并未阻碍他对文学的追求和探索。 2. 学术成就: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成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