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学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少年曾见赋青霞,老去犹能采石华” - 注释: 年轻时就见过美丽的青霞(天空中的云霞),即使年纪渐长,仍能采集到珍贵的石花。 - 译文: 年轻时你就已经见识到了壮丽的青霞,即便年岁增长,依然能够采撷到珍贵的石头花朵。 - 赏析: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不减的青春活力,以及对岁月变迁下保持初心的坚持。 2. “脱颖自归盟血地,游踪多溷卖浆家” - 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城楼,远眺四周景色,感受到的孤独和凄凉。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释: 独上层台望欲迷,满城砧杵更悲悽(第一句) 注释:独自一人登上高台,远处的景色让他感到迷惘,满城的砧杵声更加让人感到悲伤和凄凉。 译文:独自站在高处观望,四周景象令人感到迷茫,而城内的砧杵声音更加让人感到悲伤。 满城砧杵更悲凄(第二句) 注释:城内到处都是打制器物的声音,更加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注释:招提庵位于鸳湖的曲岸上,与鹿苑庵同建。 客来黄叶雨,鬼啸白杨风。 溪晚鱼龙寂,山禅水月空。 沃洲烟景似,卓锡许支公。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佛教景象。首联“刹起鸳湖曲,庵将鹿苑同”描述了招提庵的位置和与鹿苑庵的关系。颔联“客来黄叶雨,鬼啸白杨风”则通过描写雨水和风声,展现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氛围。颈联“溪晚鱼龙寂,山禅水月空”进一步描绘了寺庙附近的溪流和山林景色
【释义】 俞孝廉在天目山读书,我送他去。俞孝廉头戴竹笠,身背书箱,远走云层之上的高山,只看到山中只有僧人。夜晚常常有龙游经过,山灵常守护着读书人的灯光。 【注释】 1、俞孝廉:即俞大猷(1503-1580),明代抗倭名将,浙江余姚人。 2、天目:地名,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南。《汉书·地理志》载:“会稽上虞东有大目溪。”《太平寰宇记》引《元丰九域志》作“目州”,《元丰九域志》又作“天目”
【解析】 此诗是作者在与好友同赋秋夜景色,抒发感慨而作。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议论,尾联归结,全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 黄昏时露水滴落发出细碎声响,寒风轻摇着杨柳枝条摇曳。美好时节不常在,美好花朵岂能长存?真境总会令人心领神会,万里之遥也毫不挂虑。将此情写在石头上,用山中美酒来陶醉。注释: 蟪蛄:一种昆虫,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 嘉:美好。 苦:怎,何。常:经常,恒久。 讵:岂
注释 1. 酒尽狂歌盼国门:形容自己喝得醉醺醺,大声唱歌,希望能看到国家的大门。 2. 风尘游子旧王孙:形容自己如同流浪的诗人,曾经是王室的后裔。 3. 如虹意气如霜剑:形容自己的志向和勇气如同彩虹,坚定而锐利;如同霜剑,锋利而坚韧。 4. 不肯寻常说报恩:表示自己不轻易表达感激之情,认为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祖国。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以及他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第一句:半肩锡杖半函经,身世何人入讼庭。 - 注释:半肩,指携带一半重量,这里形容僧尼携带着半肩重的锡杖和一包经书。 - 身世,指一个人的身份、背景或经历。 - 入讼庭,进入官府。 - 第二句:为谢官人入山去,紫云长护石门青。 - 注释:为谢,表示为了感谢而做某事。 - 入山,指进入山林。 - 紫云,紫色的云彩,常用来形容神仙居住的地方。 - 长护,长久地保护。 -
注释: 去时归日是何年,染得秋霜白满颠。 为问钵囊何所有,临行多是故人笺。 译文: 去时归来是何时,染上秋霜满头白发。 想问布袋里有什么,临行前多半是故人的书信
披云卧丘壑,凌风税笼樊。 芳节忽已迈,朱明照前轩。 嘉树滋以绿,幽草萋以繁。 丹藿耀庭户,黄鸟啼林园。 俯听石潭响,仰视高崖暾。 佳期托县圃,遐想逾昆崙。 临川有长叹,冀与智者言。 译文: 披着云雾躺在山间小丘和山谷之间,迎着风穿过笼子般的樊篱。 美好的时节忽然已经过去,太阳高照照着前面的屋子。 茂盛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茂密的草丛也变得繁盛起来。 红色的蒿草在庭院里闪耀,黄色的小鸟在林间鸣叫。
城上残阳尽,西陵晚色浓。 嶂岚低粉雉,山郡压乌龙。 樵子云为担,田家水作舂。 万峰秋雨过,飞瀑挂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