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梅
【解析】 这是一首咏太室山起云峰的诗,起首两句“古称云从龙,雨降云先起”以“云从龙”来比喻起云峰。起云峰为太室山二十四景之一,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约7千米处,因峰顶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据旧县志记载,“云从龙”即指此峰,其上常有云雾环绕,故又称“云台”,是太室山上最奇险的地方。后两句则直接点题,言望不到尽头的田野无法慰藉农民的辛勤劳作,漫天飘荡的云雾也徒劳无益。诗人通过写景
【注释】太室:指中岳嵩山。二十四峰:又称“嵩少二十四景”,为太室山的四个主峰,分别是峻极、莲花、云台、玉皇四峰。垂:垂耳,即大耳朵。采:取,采集。菖蒲:一种草药。汉主:指汉代人,这里以汉武帝自喻,表示自己并非真有仙骨。 【赏析】《太室二十四峰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组诗作品。此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写遇圣峰时的情景。前四句描写了仙人在石上采集菖蒲的景象
【解析】 题干要求是“赏析”,赏析诗作,先要读懂诗句。此题的关键词有:山形、奇绝、一柱插青天、日月东西转、亭亭不记年。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太室山玉柱峰的雄姿。首句“山形真奇绝”点出玉柱峰的山形之奇特;二句以“一柱插青天”形象地描绘了山峰耸立入云的景象,突出其高峻挺拔的特点(或“巍峨壮观、气势雄伟”);三四两句写太阳从东边升起,又由西边落下,而玉柱峰却始终屹立在那里,毫不动摇
子晋峰 王子飞升去,千山空月明。 我来峰上坐,犹似听吹笙 释义: 王子飞升而去,留下的是千山和明亮的月色。我来到子晋峰,仿佛能听到那如同吹笙般的仙乐。 译文: 王子已经离开了这里,只留下千山与明亮的月光。当我来到这里,感觉像是听到了如同吹笙般的声音。 注释: - 王子飞升去:指王子离开此地升天,留下了千山与明月。 - 千山:形容山峰之多,连绵不断。 - 明亮:形容月光皎洁,照亮了整个山谷。
卧龙峰 蟠结如龙卧,一卧几千年。 犹胜南阳客,当时卧不坚。 注释:卧龙峰,位于太室山的东部,是太室山二十四峰之一。卧龙,形容山峰的形状像一条龙一样盘踞在那里,仿佛是在静静地躺着。几千年,表示时间的长久。南阳客,指东汉末年的诸葛亮,他曾经隐居在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冈上,因此被称为“卧龙”。当时卧不坚,形容诸葛亮在南阳时的隐居生活并不稳固,随时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 赏析
诗句原文: 直北峰头水,泠泠玉泉寒。若开莲十丈,人拟华山看。 译文: 在太室的北面,有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那就是元龟峰。它如玉泉般清澈冷冽,给人一种清冷之感。如果能够像莲花那般开得一丈之高,人们便会想象自己站在华山之巅,欣赏那壮丽的风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元龟峰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元龟峰的景色
【注释】 太室:嵩山。老翁峰,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少室山西。 嗟(jiē):叹词,表示感叹。 趺(fū):盘膝坐下的姿势。 不似:不如。 面壁:佛教禅宗的修行者坐石上打坐。 只履:指僧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嵩山时有感于太室山老翁峰的而作,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首句写诗人登上嵩山老翁峰的观感。“嗟此老翁”,以惊叹之语表达作者对老翁的敬仰,因为老翁年迈,故称老翁
太室二十四峰诗 其十三 华盖峰 注释:太室山,即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华盖峰,是嵩山的最高峰。 华盖最高峰,呼吸通帝座。 注释:华盖峰,嵩山最高峰,直插云天,云雾缭绕。“华盖”是古代帝王车驾的伞盖,这里以华盖峰比喻嵩山之高,与帝座相接。 不敢发啸声,恐震星辰堕。 注释:“发啸声”是指发出声音。这里的意思是,因为华盖峰太高,所以不敢在那里大声呼喊,怕把星星都吓掉。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嵩山之高
注释:这两句诗描述的是虎头峰的形态和特点。山头上有虎头形状,常常在此山占据地盘。 赏析:诗人通过对“虎头峰”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山峰雄伟、险峻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峰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注释】 太室山:即中岳嵩山。二十四峰:指中岳的四座主峰,东有覆舟山、望仙峰、莲花峰;南有光明顶、天封峰;西有少室山、五里堆;北有峻极峰。 金匮峰:在中岳嵩山之西,又名玉女峰。因峰巅有一巨石如金匮故名。 崔巍:高耸。 易水:在河北省易县西南。燕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贤士入仕而置的官舍,后称招贤馆。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嵩山期间,以咏太室山二十四峰之一的金匮峰为主。此诗先描写山峰的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