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梅
在古代诗词中,丹砂峰以其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丹砂峰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我笑葛稚川,迢递求勾漏。何如嵩山长,丹砂亦可就。 2. 诗句释义: - “我笑葛稚川”:这里的“葛稚川”,指的是葛洪,他以寻找丹砂(一种矿物质)而闻名于世。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葛洪追求丹砂的羡慕或嘲笑。 - “迢递求勾漏”
《檀香峰》的译文: 林是旃檀林,外更无杂树。 可怪卓锡人,不在此峰住。 注释:诗句描绘了一座山峰的景象,其中“旃檀林”指的是由檀香木所构成的森林。这里的“旃檀”是一种珍贵的木材,因其香气浓郁,被广泛用于制作香料和宗教用品。诗句中的“外更无杂树”表达了山峰的原始与纯净,没有其他树木的干扰,强调了檀香峰的独特性。“卓锡人”指的是僧侣或者修行者,他们通常会选择在寺庙或者山林中修行,寻找心灵的平静
注释:少室山有三十六座山峰,其中朝岳峰最为著名。二室山就像两个兄弟一样相邻而立,它们像是在雁行排列中站立。这座朝岳峰独自位于前方,总是东望拱揖。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整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北固山下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释义】 七佛峰是少室山三十六峰的第十三峰,传说是释迦牟尼成道时所现的。 “开”指悟道,“迷”指迷惑不解。 “分”指分离、分别。 “黄金身”指菩萨身相。 “此”指七佛峰。 “峰”指山峰。 【译文】 七佛峰是少室山三十六峰中的第十三峰,相传这是释迦牟尼成道时所显现的。 七佛,即七种觉悟,是佛教中说的一种境界。 七佛,指佛之第七子,名舍利弗(Sariputra),因见佛性故得称。 开,指悟道。 迷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正确的解释。本题中“少室三十六峰”是嵩山名胜古迹之一,为少林寺前身,因寺而得名,“香炉峰”是其中最著名者。
【注释】 罗汉峰:山峰名,位于嵩山少室山中。 五百阿罗汉:指佛祖的五百个弟子。阿罗汉:意译为“阿罗汉”,指修行者达到的一种境界。 亦无住:没有固定的住处,比喻心无挂碍,随缘而安。 标谓:标志,指代。 恐成误:恐怕会陷入错误。 【译文】 嵩山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座峰,其中罗汉峰最为著名。这三十六座峰中共有五百个阿罗汉,他们在这世间居住时也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见到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明白它们并非真实的
【注释】:少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五岳之一。三十六峰,即少室山的三十六座山峰。连天峰,指山峰连绵,与天空相接。白云、双舄,指云和脚。“怪我”句,意为怪我不归去,是因为山峰太高,阻碍了我双脚的回归。 【赏析】:此诗写登山之所见所感,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追求。首联两句写景。山腰有白云漫卷,山峰与天相连。这一句是实写,但诗人却用“连天一色碧”来修饰它
少室三十六峰诗 其八 钵盂峰 高峰宛如钵,卓锡有清泉。 坐到会心处,不必鸟巢肩。 注释: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其中第八峰就是著名的“钵盂峰”。山峰高峻挺拔,宛如一只盛满清水的钵盂。山顶上还有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如同一把长柄的锡杖。诗人来到此处,坐在峰顶,静静地坐下来,仿佛与世隔绝,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和提升。这时,他并不需要鸟儿来搭窝筑巢,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宁静之所。 赏析
【注释】 少室三十六峰:指中国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的山峰。宝胜(bǎoshèng)峰:即少室山之宝胜峰。宝胜峰前寺,指少室山上的宝胜寺。 多宝:佛教语,指佛性或真如本性;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无宝”即指无量寿佛。 合掌:合于掌心。谓礼佛时双手合十,表示虔诚。世尊:佛教对释迦牟尼(悉达多)的尊称。 【赏析】 宝胜峰,又名宝光峰、大宝峰,是嵩山的主峰之一。因峰顶有玉柱峰、莲花峰、天封峰等奇峰突起
【注释】 少室: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三十六峰:即《少室三十颂》碑文所刻三十六峰。紫霄峰:少室之一峰。转盼别昏晓:指从山峰上看,天色由明变暗,又由暗转亮。因观日月流:意谓从山峰上看,日月运行。因:于是;而:表因果关系。方:才、便,就。天地小:指天地之广阔。 【赏析】 此诗为《游少室山记》中的一篇。作者以游历少室山的经历和见闻,抒发了对宇宙间无穷无尽的自然景物的赞叹之情。诗中运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