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诗意,并注意把握全诗的情感。 “紫盖峰”是这首诗的标题,是作者登临后即景生情之作。“才御青盖来”,指刚刚登上了青盖峰;“又登紫盖住”,指又登上了紫盖峰。从“又登”可见,作者多次登临这座山峰,表达了他对此山的喜爱之情。“我自惭我俗,山灵当自喻。”意为
【注释】 少室:嵩山的别称。 三十六峰:指少室山有三十六个峰峦,这里泛指整个少室山。 转自骄:自己变得骄傲起来。 市朝:市集和朝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登临嵩山后所作。诗中以“灵隐峰”为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首句“有山无人隐”,写景抒情,既写出了少室山巍峨壮丽的自然景观,也表现了诗人向往山林、追求高洁人格的美好情操。 颔句“山灵转自骄”,运用拟人手法
【注释】: 卓剑峰:指卓立于群山之上的一座山峰,因其形似宝剑而得名。 从军不可佩,为客不可弹:意思是说,作为军人不能佩戴这把剑,因为剑是武器,有杀伐之意;而作为游子不能弹唱这把剑,因为它代表着故乡和故土的情感。 夜夜龙光起,只愁星斗寒:意思是说,夜晚时分,这把剑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但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仰望星空,没有亲人朋友的陪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家乡
【注释】 少室三十六峰: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清凉寺:位于山顶。 清凉峰:山名。清凉寺:古刹名。 愿以清凉心:希望用清净之心。 消除火宅事:除去烦恼的住所。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少室山峰和清凉寺院的诗。首二句点出了少室山是有名的佛教圣地,山上有座有名的清凉寺。“清凉”二字,既是对少室山的概括,又是对清凉寺的点染。“上”、“下”二字,既表明了少室山是座高峰,也表明了清凉寺建在山顶
【注释】琼璧峰: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 初日红于染(《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光武皇帝建武三十年春,帝幸太室祠。有司奏:“太室阙当复修。”诏曰:“昔尧以孟冬幸南阳,属大风雷雨晦冥,五采为章。尧愈风而天下大治,朕何德以承休!”), 山光相映明。 人传是琼璧,我道是赤城。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少室三十六峰的琼壁峰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写太阳初升时,光芒四射,犹如染色一般。二句写日光照射到山峰上
来仙峰 仙人有时来,仙人有时去。 来去两茫茫,仙人在何处。 【注释】: 仙人:指隐者或道士。有时:时而或偶尔。茫:茫然无知的样子。 译文: 隐士们时而在山间出现,时而又消失不见。 他们来去无踪,不知藏身于何处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青山是主人,隐士暂为客。 - 注释: 青山象征自然的主人或主宰,诗人自比为暂时来访的客人。 - 译文: 青山就像主人,而我像是个暂时访问的人。 2. 主人冒客名,客子竟何适。 - 注释: 主人以自己的名义出现,但作为客人的我不知该往何处去。 - 译文: 主人以自己的名字出现,但作为客人的我不知该往何处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读懂是诗的内容,然后逐句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并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辇路生荒草”的意思是:辇道两旁长满了荒草。“辇”,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句意为,辇道被野草所覆盖,无人行走。“山形空翠华”的意思是:山势高峻,山上树木葱茏,郁郁苍苍,一片青绿。“翠华”,形容山色秀丽。“复满目”的意思是:又看到满目浮云。“那得不长嗟”的意思是
【注释】 少室三十六峰诗:指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瑞应峰:在少室山,是少室三十六峰之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瑞应峰的雄伟景色:山峦重叠,参差错落,山峰之间连云接天,回荡着云雾。峰中居住着神仙般的人物,他们的美丽光彩,简直无法看见。此诗以少室山上的瑞应峰为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注释】: 帝字峰:即少室山的北峰,又名中岳太室山。 岳神比公秩,望祭夷臣位:指嵩山是中华大地众山之祖,历代帝王都来嵩山举行祭祀大典,以表示对“天地之中”的尊崇。 太室效三呼,少室尊一字:指在祭祀嵩山时,先向太室山鸣钟三声,然后才对嵩山进行祭祀;少室山则只需鸣钟一声即可。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嵩山功德的诗。首句点出嵩山为天下名山。次句写嵩山在古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后两句写嵩山的祭祀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