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士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要求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赏析”,首先明确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然后分析其内容,注意要结合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雾鬓烟鬟逐处娇”,这一句描写了一位佳人。雾鬓、烟鬟是女子的一种发型,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娇是美丽的意思
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情趣。《寓意》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通过诛茆宜楚地,无如庐阜美这一句,诗人表达了对某地自然风光的赞美。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诛茆宜楚地: - 诛茆:诛指的是砍伐,茆即茅草,这里可能是指清除或修剪草木,营造一个宜人的环境。 - 宜:表示适宜、适合的意思。 - 楚地:指楚国之地,古代以楚国为中心,这里的楚地通常指代南方地区
【译文】 我思乡的愁绪,不因秋风而起; 白发已生,是因为今夜发愁。 明亮的月光照见故乡,却遥不可及。 孤身一人在异地,听着鼓声敲到二更。 点起灯火买些浊酒喝, 屈指计算游子行程万里。 注释: 1. 客愁:客居他乡的忧愁 2. 不待秋风起:不须等到秋风起时 3. 思乡念已生:思念家乡之情已经萌生 4. 发愁今夜白:形容人因为思乡而变得白发 5. 故园明:故乡的景色明亮,但远离了 6. 孤客人千里
诗句原文: 禾黍斜阳道,秋风匹马行。 古原荒雾白,野水暮云平。 酒逐年偏减,情因老更生。 不知今夜月,何似故乡明。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禾黍斜阳道,秋风匹马行:描绘了秋天夕阳下,稻谷和高粱在斜阳中显得金黄,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凉爽。诗人独自骑马行走在田间小路上,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 古原荒雾白,野水暮云平:古原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春日送缪当时被谪南归 正好留连日,翻为惜别人。 怜君愁对酒,作客怕逢春。 芳草迷归棹,啼莺傍逐臣。 东风如有意,莫遣柳条新。 注释: 1. 春日送缪当时被谪南归:在春天的时候,送别了缪当时被贬谪南归。 2. 正好留连日:恰好有时间留下来欣赏这美好的春日景象。 3. 翻为惜别人:反而更加珍惜与别人的相聚时光。 4. 怜君愁对酒:可怜你因愁绪而无法饮酒消愁。 5. 作客怕逢春
正好留连日,翻为惜别人。 怜君愁对酒,作客怕逢春。 芳草迷归棹,啼莺傍逐臣。 东风如有意,莫遣柳条新。
禾黍斜阳道,秋风匹马行。 古原荒雾白,野水暮云平。 酒逐年偏减,情因老更生。 不知今夜月,何似故乡明。
雾鬓烟鬟逐处娇,轻风著面酒初消。 月明故国三千里,人在西泠第一桥。
萧士玮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萧士玮的生平和文学造诣,在历史文献中有着详尽的记载与评价。他生于1585年,卒于1651年,字意文,又号溟、敏,是江西南昌府人。作为一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朝与清朝的交替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 萧士玮的政治生涯颇为波折。他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曾任行人司行人、山东布政司知事、评事等职。然而
萧士玮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萧士玮的生平和文学造诣,在历史文献中有着详尽的记载与评价。他生于1585年,卒于1651年,字意文,又号溟、敏,是江西南昌府人。作为一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朝与清朝的交替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 萧士玮的政治生涯颇为波折。他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曾任行人司行人、山东布政司知事、评事等职。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