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七律,全诗的意思是:拟借禅林暂托居,偶临公馆更清虚。门前尽日无车马,一味薰风养病躯。注释中“僧舍”“公馆”是诗人的住所。“拟借禅林暂托居”的意思是拟想借助禅林暂为栖止之地。“门”,通“牡”,指门户。“熏风”即和煦的春风。意思是想借住禅林暂且栖息。“偶”通“或”,有时。“更”通“幸”,幸而。“无车马”意思是没有世俗的车马喧嚷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漂母祠前起夕阴」 - "在漂母祠前面升起了傍晚的阴云"。注释:漂母,指的是韩信的救命恩人,此处可能指代一位贤良之人。祠,即祠堂,供人们缅怀和祈祷的地方。 2. 「隔江渔艇对孤吟」 - "隔着江水,渔夫的小船对着孤独地吟唱"。注释:隔江,意指两岸相对。渔艇,泛指渔民使用的船。孤吟,独自吟诵。 3. 「干戈满眼诸公在」 - "到处都是战争的景象,各位公卿都在其中"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镇江风景的诗,诗人通过对镇江城和江潮的描述,展现了镇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 首句“城兼山势两崔嵬”,意为镇江城的地势险要,山峰高耸,如同两座巨人一般。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镇江城的雄伟壮观。 次句“池受江潮日往来”,描述了江潮在镇江城中流淌的情景。这句诗通过“日往”一词,表现了江潮的流动不息,同时也反映了镇江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屹立不倒的精神面貌。
注释: 闻说去年湖水泛滥,旧日的痕迹依稀可见半掩着柴门。 今年丰收的天公慷慨地赐予,处处都是牛车在收割麦子回家。 译文: 听说去年湖水泛滥成灾,但去年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 今年的丰收如同天公的恩赐,到处都能见到牛车在收割麦子归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水灾后农民丰收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比往年的水灾和今年的丰收,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诗词原文 千里琴书入故村,朋来何惜酒频温。 也应问讯村南北,兵后耕牛几具存。 译文注释 我送你的好友魏良辅秀才返回新建的故乡,这是第三首诗。你带着千里之外的琴书回到你的故乡,朋友相聚,何需吝啬酒杯,让它温热起来共饮。你也该问问这个村庄的南北方向如何,因为战乱之后,耕牛几乎被全部消灭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友人归乡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回归故里的喜悦和对和平生活向往的心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内子生朝》。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花吐高葵日正长,草深幽砌独焚香。 - 花吐高葵:指的是梅花盛开的景象,高高的花朵像是在向太阳挑战。 - 日正长:太阳正好高悬,光线强烈。 - 草深幽砌:形容草长得很深,覆盖了台阶。 - 独焚香:独自烧香,可能是为了祈福或者冥想。 2. 浮生苦被虚名累,仍向天涯忆孟光。 - 浮生苦被虚名累:指人生在世被名声所累,感到苦恼。
【解析】 此诗首句是写庭院前的高树,欲凌云,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树木之高;“扰扰”是形容乌鸦的叫声,“群”是数量词,表示众多的意思,用来形容乌鸦之多。第二句是说明月满天时,人已经安静下来,“犹向梦中闻”,意思是说月亮虽然在天上,但人还在梦中听见了它的声音。整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 【答案】 译文:院子前有一棵高树,好像要凌驾云天一样;树上有一群聒噪的乌鸦,它们在不停地乱叫。月色皎洁
【注释】 庭草:庭院里生长的草。朝来:早晨。屐痕交处便凋零:指踏过的地方。 【赏析】 “连日客至”,是说有好几天客人来访,这是作者生活上的一大变故。 “庭草”句,承上启下,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庭中草,本是平常之物,但经过几天的客人来往,却显得格外生机勃勃,颜色鲜亮,这使诗人不禁想起“庭草春色绿,阶前花气香”的诗句,从而更加感慨自己与世隔绝的孤独。 “屐痕”句,是说由于长时间没有客人来访
【注释】 “借居”:暂居。“三塔庵”:即“三塔寺”,在今四川彭山县,为唐代名刹。“老僧”:指僧人。“粥铛(zhōu)茶灶”:指煮粥、煮茶的锅和火炉。“枯藤”:指藤蔓,这里用来形容寺院中荒凉的景象。“夜窗”:指夜晚的窗子。“佛灯”:指佛前供佛用的长明灯。 【赏析】 这是一首写僧的诗。首句说,寺里只有一位和尚,他独自住在那里。次句写这位和尚的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先要烧水做早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作品,内容为: 坐久香风断续过,入心文字不嫌多。 还寻䆳密深沉句,他日重逢奈若何。 注释: 1. 坐久香风断续过:坐在书房里,闻到窗外桂花的香气,断断续续地飘进屋内。 2. 入心文字不嫌多:读到这些文字,内心深受感动,觉得文字数量虽多,但并不感到厌烦。 3. 还寻䆳密深沉句:在读书时,还会思考那些深邃、复杂的诗句。 4. 他日重逢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