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注释】 (1)凤凰台、忆吹箫:唐教坊曲名,后用为歌曲。 (2)意中美人:指自己所思念的情人或心上人。 (3)一点常凝:一点即指“一”。常凝指长久地思恋。 (4)频年不遇:频频多年未遇到。 (5)卿卿:对人的亲昵称呼。《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卿卿难老。”李善注引《方言》:“卿,昵也。” (6)比色:比喻颜色。 (7)选玉评声:比喻挑选美玉一样地评价声音。 (8)那更:哪能,哪里。
【注释】 凤凰台上:指杭州西湖的凤凰山。 吹箫人:指苏轼的妻子王闰之。 其三:是《画堂春》中的第三首。 招取芳魂:招引美好的灵魂。 约来新样:引来新花样。 轻绡:薄而滑的丝织品,这里代指轻纱。 似纱棂(líng)隔影,罗帐藏娇:像纱窗隔断影子那样,把娇艳的女子藏起来,形容女子美貌动人。 胭脂(yān zhī):古代女子搽脸用的化妆品。 撋得:揉搓得。 不避人嘲:“不避”指不怕被嘲笑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霓裳中序第一·梦扬州》的第二首,名为“梦中美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 诗题解释:“梦中美人”指的是在梦中见到的美丽女子,这里特指作者想象中的梦中人。 2. 诗句原文及注释:灯落花时(夜幕降临,花朵凋谢的时候),枕横山处(枕头横躺着,如同山峦一般)。蓦然有径(忽然间出现了一条小路)
【诗句释义】 凤凰台上忆吹箫 秋月 淡淡秋容,澄澄夜影,涓涓月挂梧桐。 爱箫声缥缈,帘影玲珑。 彩凤衔书未至,玉宇净、香雾空蒙。 凉如水,翠苔凝露,琪树吟风。 匆匆。 年华暗换,嗟旧欢成梦,芳鬓飞蓬。 想清江泛鹢,紫陌游骢。 应念佳期虚负,瞻素彩、感慨相同。 凝情久,谁家捣衣,砧杵丁东。 【译文】 秋色浓淡相宜,月光皎洁明净;梧桐叶上滴着点点月色。 喜欢那飘渺如烟的箫声,帘子的影子也变得玲珑剔透
【诗句】 凤凰台上忆吹箫 · 代人恨别 好事多磨,重云掩月,晓风惊梦难留。又一番春色,恼乱枝头。 湘浦佩沉波冷,花影里、枉自凝眸。添怊怅,燕来鸿去,锁尽闲愁。 休休。楚台已远,生惹得情深,何处忘忧。叹幽怀几许,总付东流。 那更栏前芳草,萦人思、恨满银钩。空回首,从今风雨,两地悠悠。 【译文】 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像重云遮住月亮一样。早晨的微风吹过,却惊醒了梦中的人。春天的景象又一次出现
凤凰台上忆吹箫 · 步月 帘影横阶,翠梧垂榥,花阑芳径苔肥。看小庭烟醉,白月澄漪。 帘外将舒玉药,寻萼梦、雪汗凝蕤。金壶送,回廊静悄,墨洒花筛。 微风。罗衣耐冷,双繶向轻阴,夜渐阑时。想夕阳初下,云树参差。 又是婵娟千里,长相见、淡景霏霏。还待去,浓香软叠,绣幕重帏。 赏析: 此词描绘了作者在庭院漫步时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写了夜晚庭院中的景色。帘外的梧桐树枝叶繁茂
【赏析】 此词作于元符三年(1100),时作者在京师,与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同游,因中秋佳节而忆旧。“银汉无声,澹云笼月,汀烟落木萧萧。”写中秋之夜的景色。“凤凰台上忆吹箫”点明题目,是泛指其词中咏叹之词,故用《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为题,并借用屈原《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意以自况。 上片起二句写月夜景色:天河寂然无声,白云低垂,笼罩着皎洁的月亮,江边的沙渚上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秋天夜晚孤寂情感的词作,其主要内容为作者在秋夜中听到风雨声和笛声后产生的思乡之情。 诗句解析: - 凤凰台上忆吹箫:凤凰台是一个著名的古代建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此吟咏过“凤凰台上凤凰游”而闻名。这里的“吹箫”则是指吹奏箫管之声。整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逝去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 清夜无眠,湘帘不卷,潇潇雨打蕉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体裁、主题,然后理解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秋”是这首词的题目。此词写中秋之夜月明如昼,但有感于人世沧桑,所以词人不免发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之叹。上片描写了一幅优美的中秋图景,下片抒发了词人感慨时光易逝,希望与爱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 第一句“满月悬珠”
【注释】 凤凰台上忆吹箫:唐教坊曲名。 画中侧面琵琶美人:指王献之的《中秋帖》。“画”字是题,“背面”二字是面,“侧面”二字是侧,“琵琶美人”即王献之爱妾江氏的小名。 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天然一个宫娃(《西京杂记》卷三):在湖石的北面,棕榈树在它的西边,自然形成一位美女的形状。宫娃指宫女。 悄无人与共,自弄琵琶(宋·欧阳修《生查子》:“独坐闷无欢,随意倚阑干。夜深人静,独自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