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天然一个宫娃。悄无人与共,自弄琵琶。拨扫忽成抖擞,恍摇却、钿翠鬟雅。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
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问何时展过,得见些些。除是递将红叶,应回流水之涯。俄成讶,缘来画也,一笑看差。
【注释】
凤凰台上忆吹箫:唐教坊曲名。
画中侧面琵琶美人:指王献之的《中秋帖》。“画”字是题,“背面”二字是面,“侧面”二字是侧,“琵琶美人”即王献之爱妾江氏的小名。
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天然一个宫娃(《西京杂记》卷三):在湖石的北面,棕榈树在它的西边,自然形成一位美女的形状。宫娃指宫女。
悄无人与共,自弄琵琶(宋·欧阳修《生查子》:“独坐闷无欢,随意倚阑干。夜深人静,独自弹琴。”)
拨扫忽成抖擞(宋·李清照《声声慢》:“惊起一滩鸥鹭。”),恍摇却、钿翠鬟雅(《红楼梦》:“头上金簪儿,绾着一头乌油黑亮的头发。”)。
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像花一样娇嫩,被蜜蜂轻轻撩拨,没有定下来。
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宋·苏轼《洞仙歌》:“玉肌瘦弱不胜衣,月里仙人霜里颜,只见泪痕湿,当时少依倚,今日老天涯。”)。
问何时展过,得见些些(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除是递将红叶,应回流水之涯(宋·柳永《凤栖梧》:“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俄成讶,缘来画也,一笑看差(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赏析】
此词写秋夜思归。上片写月夜独处时的所思所感。下片写月下所见。
上片首二句,写月下所见的美景。“湖石阴中”、“棕榈影外”,点出环境;“天然一个宫娃”,形容女子美艳如仙女;“悄无人与共”,写出了孤凄之感。
“拨扫忽成抖擞”,写自己情不自禁地弹奏琵琶,“恍摇却、钿翠翘雅”,写琵琶声如玉莺啼鸣,婉转悠扬。“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写月下女子如花般娇羞动人,惹得蜜蜂也来打扰,而她却不肯轻易离去。“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写女子的容貌如梨花瓣一般洁白细腻,而她的半面又恰好被自己的半面对住了,无法窥见全貌。“问何时展过,得见些些”,写自己渴望能够看到女子的全部面容。
下片首二句,写月下所见的佳景。“除是递将红叶,应回流水之涯”,写红叶随风飘落,如同流水一般,而她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俄成讶”,意为忽然想起了什么,“缘来画也”,指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是画中所描绘的。最后一句“一笑看差”,则表达了自己对这份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这首词通过对月夜下女子的美丽形象和美好回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郁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情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