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捣衣曲 - 捣衣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妇女们用臼和石杵将衣物捶打以去除污渍并增添香气。 2. 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 - “爽砧”指的是清新的捣衣声,“秋律”指秋天的节律或节奏。“繁杵”,形容杵的数量多,声音响亮。 - “含凄风”描绘了捣衣时风中夹杂着衣物被捶打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3. 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 这句描述的是无论距离多远
译文: 观察云的生成和消散,感受阴气的变化,我如疾风般的脚步捕捉到它们。 晴空中,云彩自由自在地移动,好像已经完成了使命准备回到天庭。 晚云含翠绿之色,白云端凝聚着秋天的光辉。 深夜时分,银河清晰可见,仿佛仙人的衣裳覆盖在天空中。 注解: - 兴云感阴气:感应到云彩产生与消散的神秘力量。 - 疾足如见机:形容迅速行动,如同捕捉到了关键。 - 晴来意态行:晴朗时云彩的形态变化。 -
初夏曲三首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翻译与注释 - 诗句翻译: - “铜壶正催促夜晚,斗柄暂时南回。” —— 铜壶正催促夜晚到来,北斗星指向南方。 - “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 —— 稍嫌单薄的衣物沉重,初时喜欢北窗敞开。 - “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 西园的花朵凋零结束,新月又是谁在等待? - 注释: - “铜壶”
鶗鴂吟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摧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注释: 鶗鴂: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也叫做“厌气”,其声如哀鸣。 啭:鸟叫。 朝阳:早晨的时候。 鸣凤:凤凰的叫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摧:破坏,使…消失。 庭:庭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鸟鸣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鶗鴂的鸣叫,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鶗鴂的鸣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主旨四个方面,以考核诗歌的语言和技巧为主。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作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从手法、意境、语言等方面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答案。本诗首联写繁花似锦的初夏景象,颔联写初夏的景象,颈联写初夏的景象,末联写初夏的景象。全诗描绘了诗人对初夏景色的喜爱。 译文: 初夏时节,万物繁花似锦
诗句释义和注释: 1.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晞。 - 绿水: 指的是春天的河水,因为春天天气变暖,水面开始泛绿。 - 风初暖: 表示春风刚刚吹起,带来温暖。 - 青林: 青色的树林,指春天的树木。 - 露早晞: 早晨的露水还没有完全蒸发,阳光照射下显得更亮。 2. 麦陇雉朝雊,桑野人暮归。 - 麦陇: 指长满麦子的田垄。 - 雉朝雊: 公鸡清晨打鸣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早晨的景象。 - 桑野:
【注释】 春景:指春天的景色。此:代词,这。何:何时。落日:夕阳。上高台:登上高楼或高高的亭台。繁花尽:花朵凋谢。流莺:即黄莺,常在树上歌唱。归莫来:不要飞走。莫:不要。 【赏析】 《送春曲三首》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以游人之口吻,写对春天美景的眷恋和留恋之情。首句“春景去,此去何时回”,点明送别之时,正是春景消逝的季节,游人对此感到怅恨难已,而离别之后又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了。次句“游人千万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插田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 冈头:山冈之上。 - 花草齐:形容山冈上的花草繁盛。 - 燕子东西飞:燕子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2.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 田塍:田埂。 - 望如线:形容田野中的田埂细长且曲折。 - 白水光参差:形容白水波纹交错,闪烁不定。 3.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 农妇:指农家的妻子。 -
【注释】 悠悠飞走情: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即逝。 同乐在阳和:指在春天阳光明媚的气候中欢聚。 岁中三百日:一年之中有三百天。 常恐风雨多:常常担心雨水过多,对农作物不利。 天人信遐远:认为天地之间的联系是遥远的,难以理解。 时节易蹉跎:时节变换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浪费时间。 洞房有明烛:在明亮的烛光下,洞房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无乃酣且歌:恐怕要尽情地歌唱了,表示欢乐到了极点。 【赏析】
【赏析】 《送春曲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时诗人因避“安史之乱”而流寓成都草堂。 全诗写景生动,意境优美,富有情致。第一首以“春已暮,冉冉如人老”,总揽全篇,点明题旨。起二句,先写春天将尽,再写柳叶变黄,最后写桃李凋零。这几句对仗工整,形象鲜明,写出了春去夏来的必然趋势和自然界万物盛衰兴亡的普遍规律。第二首承上启下,由自然景物联想到人世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