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送别诗。以下是对每一联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联:「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 注释: 灞上(今陕西长安县附近)的柳树枝叶变黄。在垆(音 luo, 烧酒的大陶罐)边喝着美酒,酒香四溢。 - 赏析: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别的场景,用词质朴生动,通过自然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情绪。 第二联:「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 注释: 春天的水流入河中,让骑马的人解下缰绳休息
【注释】 1. 虞秘省:官署名,唐玄宗时置。 2. 校书:官名,掌管图书、经籍。 3. 赴虞乡丞:前往虞乡当县丞。虞乡,地名,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南。 4. 花绶傍腰新:花饰的腰带贴身挂着。花绶,佩巾上的装饰花纹。 5. 关东县欲春:指春天将至,关东地区将要春暖花开。 6. 残书厌科斗:指书卷已读完,用尽了墨汁,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科斗,一种书写工具,即木简。 7. 旧阁别麒麟
【注释】 虢州:古地名。今陕西省渭阳县一带。天平:郡名,汉置。今河南省滑县、范县一带。何丞:何姓的官员。入京:到京城长安。市马:买马。 【译文】 傍晚时分关树苍翠欲滴,长安城近在咫尺,夕阳西下映照城头。 一阵回风让人清醒地想起离别酒,细雨打湿了行装。 边塞战尘已变得漆黑一片,秋草也由绿变黄。 知道君要购买的是骏马,不是要学燕王骑上千里马。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官途中,送别友人何丞时所作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首联是写别时情景:风尘奈汝何。你被风尘所困,又有何办法呢?终日独波波,终日漂泊无依。颔联写别后情景:亲老无官养,家贫在外多。自己年老体衰,没有俸禄供养;家中贫困,在外漂泊。颈联写别后情景:醉眼轻白发,春梦渡黄河。诗人在醉酒之后,看自己的白发,想到春天时在黄河边上的梦境,这不禁让人感慨万分。尾联写别后情景:相去关城近,何时更肯过。我和你相距不远了,什么时候再能与你见面呢?
【注释】: 神仙吏:指江陵县令。梅:姓梅,名之才。 人吏待君来:意思是说,你来到江陵县当县令,百姓们都很期待你的光临。 渭北草新出:渭水以北的草地刚刚长出了嫩草。 江南花已开:江南的花朵已经开放了。 城边宋玉宅:城边的宋玉旧宅。 峡口楚王台:峡口是古代楚国的边境,有楚王的故地。 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我不怕你没有知心的朋友,因为荆州很爱惜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情
【注释】: 1. 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2. 月城楼:即陕州月城楼,唐代的一座名楼。 3. 辛判官:作者朋友辛弘涯。 4. 灞陵: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门外,汉文帝驾崩葬于此,后人建有碑亭。 5. 金殿:指皇帝的御用宫殿。 6. 宝刀:指随身所带的武器。 7. 相思:怀念的意思。 8. 灞陵月:灞陵桥上的月亮,常用以代指远方的情人。 9. "只有梦偏劳":意思是说只有梦中的相会才能减轻思念的痛苦
【注释】 1. 《送王七录事赴虢州》:送友人去虢州,作此诗。王七,即王昌龄,当时任虢州司马(官名)。2. 相知:指与自己有交往。3. 青云:指高官厚禄,也泛指仕途。4. 华岳祠:在今河南洛阳东郊的华山下。5. 弘农人吏:指唐玄宗时宰相姚崇、宋璟等人,他们是弘农人。马行迟:指马少华,曾任虢州刺史,因事被贬至弘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王昌龄的惜别赠言,勉励他不要灰心丧气,要努力进取
【解析】 1.“江外置”是唐代常平仓的设置地,即今扬州一带。常平仓是古代政府为调节市场粮食供需而设置的粮仓。常平仓的设置地点因地区而异,但以江淮一带为主。 2.“诏”指诏书。“朝推画省郎”意思是朝廷任命他为画省郎,画省为唐玄宗时设置,掌图籍、天文、历法,并主管皇帝的书画。 3.“还家锦服贵”意思是回到家乡穿锦衣的尊贵。这里用反衬手法,突出诗人对出使时的荣耀与自豪。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 诏出未央宫,登坛近总戎。 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 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 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 译文: 皇帝的命令从未央宫传出,登上祭坛接近总领军队的将帅。 朝廷大臣被封为上公,辅佐朝政的重臣被封为副相,汉代的重臣被封为司空。 弓箭紧紧抱着关西的月亮,旗帜翻动着渭水以北的风。 兄弟们都为国家效力,希望天地保佑他们取得成功。 赏析:
诗句输出:悔系腰间绶,翻为膝下愁。 译文:我后悔将官服系在腰间,这反而让我在家乡膝下感到忧愁。 注释:腰间绶带,指官服。膝下,指故乡。愁,忧虑、担忧。 赏析: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因官服被系而心生的无奈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悔系腰间绶,翻为膝下愁",诗人悔恨自己当初为何要佩戴那束缚自由的绶带,现在却因为这种束缚而感到家乡的忧虑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