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谟
这首诗是一首对联,上下两句分别对应无锡县署仪门的一副对联。上联“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形象地描绘了工匠(工)与官员(官)的关系。这里比喻说工匠技艺高超,就像官员一样,能够根据材料的特点灵活运用工具和技艺。下联“医可喻政,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何如”则通过医生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类比。这里的“硝磺猛剂”指的是一些猛烈的药剂,用来比喻政治中的某些手段或方法。 关键词解释: -
诗句释义与译文: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注释与赏析: - 关键词: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修己以敬、东林、前辈、吾师 - 诗句释义: - “视民如伤”表示对待百姓如同关心自己的伤口一般,表达了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 “锡邑苍生皆我子”中的“子”字用于指代百姓,意味着所有生活在无锡的人民都是我的子民,即我是他们的父兄或兄长。 -
这首诗是一首对联,上联是“罔违道,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下联是“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上联释义: - 罔违道:意为没有违背道德、法律的道路。 - 罔咈民:意为没有违背人民的意愿、利益的行为。 - 真正公平:意为真正的公正无私,没有偏袒和不公。 - 心斯无怍:意为内心没有愧疚,坦然面对自己的行为。 下联释义: - 不容情:意为不允许有私情,公正对待所有人。 - 不受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评价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要注意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给出的格式要求进行概括。本诗内容较为浅显,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四句为第一层,从“人人论功名”至“名有实名”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 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 医可喻政,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何如。
罔违道,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武承谟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字邵孟,号逸溪,生于盂县西小坪村,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已卯科举人,次年(1700年)再考中庚辰科进士。 武承谟自幼聪明好学,广泛涉猎经史百家之书。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才华。武承谟的作品《吁嗟戏》便是其文学成就的体现。该诗以淮阴未遇、螺山落魄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时局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武承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武承谟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字邵孟,号逸溪,生于盂县西小坪村,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已卯科举人,次年(1700年)再考中庚辰科进士。 武承谟自幼聪明好学,广泛涉猎经史百家之书。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才华。武承谟的作品《吁嗟戏》便是其文学成就的体现。该诗以淮阴未遇、螺山落魄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时局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武承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