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
医可喻政,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何如。
这首诗是一首对联,上下两句分别对应无锡县署仪门的一副对联。上联“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形象地描绘了工匠(工)与官员(官)的关系。这里比喻说工匠技艺高超,就像官员一样,能够根据材料的特点灵活运用工具和技艺。下联“医可喻政,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何如”则通过医生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类比。这里的“硝磺猛剂”指的是一些猛烈的药剂,用来比喻政治中的某些手段或方法。
关键词解释:
- “工”“官”:这里分别指代手艺人、工匠和官员。
- “斧斤利刃”:比喻具有锐利的工具或技巧。
- “因材而用”: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来使用相应的工具或技术。
- “医”“政”:这里同样指代医生和政治家。
- “硝磺猛剂”:比喻某些猛烈的手段或方法。
- “看病何如”:在这里暗指医生治病,比喻政治家治国。
译文:
手艺人(工)如同官员(官),手中有锐利的斧子、利刃,可以随时携带并使用。
医生(医)可以比喻为政治家(政),有时候会用到一些猛烈的药物(硝磺猛剂),但治病的效果如何呢?
赏析:
这副对联巧妙地将手艺人和官员、医生和政治家进行类比,展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专业性和灵活性。上联强调工匠根据材料的特质灵活运用工具,而下联则将医生比作政治家,指出医生在治病时可能会用到一些猛烈的药物,但效果如何需要实践来验证。整副对联寓意深刻,既有对专业技能的赞美,也有对政治手段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