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输出: 风雪楼台夜更寒,晓来霁色满山川。 译文输出: 夜深时分,风雪交加,楼台显得更加寒冷。清晨破晓,雨过天晴,山野之间景色变得明亮起来。 关键词注释: - 风雪楼台:夜晚风大,雪花飘落,形成了美丽的楼台雪景。 - 夜更寒:形容夜晚的寒冷程度加深。 - 晓来霁色:晨曦初现时,天气放晴,阳光照在大地上,使得山川变得明亮。 - 几处人家:指山间或田野上的几户人家。 - 未起烟:没有炊烟升起。
【注释】 法象:比喻事物的形状、规模。冥蒙:模糊不清。巨纤:指大小不同。连朝:连续几天。妆严:打扮得严整。谁将:指谁把什么变成什么。尘世:尘俗世界,人间。化:变化为。好与:愿意同它一起。贫家:贫穷人家。米盐:指粗茶淡饭,生活所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观察雪的形貌特征,进而联想到人间的变幻,表达了自己对人间世态炎凉的感受。首句“法象冥蒙失巨纤”,以“失”字作转折,说明雪虽大而无形
初日湖山雪未融,野人村落闭重重。 安居信是丰年兆,为语田夫莫惰农。 注释: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湖光山色,但是积雪尚未融化。那些住在山野之间的人家,层层叠叠地紧闭了门窗。我深信这大雪预示着丰收年的到来,于是特地去告诉这些田间劳作的农夫们,不要懒惰,要勤勉耕作。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奉明武宗之命前往福建平叛途中。当时正值隆冬,江西大部地区还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中。作者在丰城(今江西丰县)时,正赶上宸濠叛乱
【注释】 (1)《周易参同契》曰:“明镜可以照形,而尘垢不能点污。”后以之比喻心性清明如镜。 (2)“圆”通“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西任副都御史、巡按时所作。当时作者奉敕往福建处叛军,至丰城遭宸濠变乱,趋还吉安,集兵平之。八月,升副都御史,巡按江西,作此诗以自勉,抒发自己对名利的淡薄和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首句“始信心非明镜台”,表明自己起初并不把功名富贵看得很重
【解析】 此题为理解诗句含义,赏析诗歌表达效果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判断。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题干“看尽东南百二峰,小孤江上是真龙。攀龙我欲乘风去,高蹑层霄绝世踪。”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其中“攀龙我欲乘风去”一句,运用了典故,写出了诗人想要像神箭手一样射中目标的愿望;“高蹑层霄绝世踪”一句
翻译: 清晨,我从高楼里撞向晨钟。醒来的我,仍然在迷糊中。即使到了傍晚,我还是清醒的。但我不信人间的耳朵都聋了。 注释: 1. 高楼(qī gāo):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指高大的建筑。 2. 撞晓钟(zǎng xiǎo zhōng):早晨撞响钟声,比喻早起。 3. 懵懵(měng méng):模糊不清的样子。 4. 纵令:即使。 5. 耳尽聋(ěr jìn luóng):耳朵听不见东西。 赏析:
王守仁的《宿净寺四首·其三》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百战归来一病身”:描述了诗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后,如今虽然身体健康,但却因为战争的疲劳和身体的虚弱而生病。这里的“百战归来”指的是诗人多次战斗的经历,而“一病身”则表达了尽管身体强健却因病痛而困扰的心情。 - “可看时事更愁人”:这里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对于当前局势的忧虑和不安
【注释】 天池:在今江西丰城县。木魅山妖:指山林中的妖精和鬼怪。偷取:夺取、占夺。公然:公开大胆地、毫无顾忌地。作:造成、引发。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天池之水近无主,木魅山妖竞偷取”,写天池之水的近况。诗人以“无主”“窃”等词语,把天池之水拟人化了,写出了天池之水被木魅山妖窃去的情况。这两句诗既交代了天池之水被盗的背景,又引出后文的描写。 中间两句“公然又盗山头云,去向人间作风雨”
【诗句释义】 老夫:指作者自己。文殊台: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高卧:指作者在文殊台的隐居生活。拄杖夜撞青天开:用拄杖敲击青天(比喻寻找真理),形容作者深夜仍在思考。散落星辰满平野:天空中的星星像撒在地上一样,布满了原野。山僧尽道佛灯来:所有的山中僧人都传说天上有佛光。 【译文】 我独自隐居在文殊台上,夜晚手持拐杖敲破青天寻找真理。 满天星斗洒满原野,所有山中僧人都传说天上有佛光
诗句释义: 1.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2.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茆屋。 译文: 昨夜我在山顶明亮的月光下过夜,隐约听到远处山麓传来的雷声。早上我询问山下的人,发现他们告诉我,风雨已经来临,风雨中狂风大作,吹倒了茅草屋。 注释: - 昨夜: 昨晚。 - 峰顶: 山峰顶部。 - 却: 突然,突然地。 - 却问: 忽然间询问。 - 山下人: 山下的居民或百姓。 - 风雨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