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彤恩
【注释】: 帝虚:皇帝虚心,意即皇帝虚心地请教张百熙。 方待:正在等待。 何堪:哪能承受。 赤松: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此处指张百熙的仙风道骨。 归去:回去。 道山:道教名山,这里指张百熙的退隐之地。 公生:张百熙生于长沙,“长沙”是地名。 忧世:忧虑国事。贾谊《吊屈原赋序》有“每念圣主之不当世,而滋窃为君王君子之患;每念鸿儒之就戮,而陨胆,窃悲夫遇无知称,不遭明时以为天下病也”的句子。 望断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挽,即挽歌。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严居士,晚号南皮老人、定州南城人等,清代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此诗为挽张之洞之作。温室追随,喻其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饫闻名世论,指其名声大噪,为世所共知。天人百端感,指其一生忧国忧民,感慨万千。香山讽喻,指其晚年所作《香山铭》,以讽谕世人勿忘国耻。忧时犹见老臣心,指他在任期间仍关心国家大事。 【赏析】
注释:百越,指南方地区,包括今天广西、广东等省。阳明,即王阳明,明朝哲学家、教育家。欃枪(háng qiāng),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也写作“枪星”。太息,叹息。鞠躬,形容非常尊敬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是对张之洞的挽联,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表达了对张之洞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
清代诗人胡彤恩是著名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彤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理解其诗歌的关键。胡彤恩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他的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慨。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通过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