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廿年缘,近从温室追随,经国饫闻名世论;
天人百端感,怆绝香山讽喻,忧时犹见老臣心。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挽,即挽歌。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严居士,晚号南皮老人、定州南城人等,清代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此诗为挽张之洞之作。温室追随,喻其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饫闻名世论,指其名声大噪,为世所共知。天人百端感,指其一生忧国忧民,感慨万千。香山讽喻,指其晚年所作《香山铭》,以讽谕世人勿忘国耻。忧时犹见老臣心,指他在任期间仍关心国家大事。

【赏析】

首句“文字廿年缘”,言及张之洞与文字狱的关系。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兴办新式企业,引进西方科技,发展近代工业,因此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压力下,张之洞被革去了一切实权,并被迫离开了北京,到湖北当了巡抚。

次句“近从温室追随”,暗含着对张之洞的讽刺。温室,比喻清政府;追随,指张之洞的投降行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第三句“经国饫闻名世论”是对张之洞的赞扬。饫闻,形容名声之大,传得到处都是;世论,指世人的看法。这两句表示张之洞的名声很大,为世人所知。

第四句“天人百端感”是对张之洞的感叹。天人,泛指天地万物;百端,指各种事物。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一生忧国忧民,感慨万千的敬意。

尾句“怆绝香山讽喻,忧时犹见老臣心”是对张之洞的赞美和鼓励。香山,指唐玄宗时期宰相姚崇的谥号;讽喻,指他的《香山铭》。忧时,指他对国家的忧虑;犹见,意为仍然能够看见;老臣,指他的年纪已经很大。这两句表示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和鼓励,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