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孙子兵法 · 作战篇 孙子说:任何用兵的方法,如果拥有四轮马车千辆,战车一千乘,盔甲十万副,千里运送粮食。那么在内外消耗、宾客开销、胶漆材料、战车盔甲的保养上,每天都需要花费千金,然后十万部队就可以出动了。 当部队使用战争时能够胜利,但长期作战就会耗尽军队的锐气,攻城则力不从心;长期对敌,国家的经济就会枯竭。军队一旦变得迟钝、士气低落、力量衰竭,国家就会陷入困境。即使有智者也无法善后处理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曰:“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在战争尚未开始之前,就能通过庙算预见胜利的,其得到的计算结果一定很多。反之,如果战争尚未开始,就预见不到胜负了,那就只能得到很少的计算结果。即使得到的计算结果再多,也不如一开始就有准确的判断。更何况,没有计算的结果呢?”通过这些观察来看
孙子兵法 · 作战篇 故兵贵胜,不贵久。 -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战争中,最重要的是胜利,而不是持久。” - "故":这里是强调的意思,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原则。 - "兵贵胜":意思是战争的关键在于胜利,而不是长时间的消耗。这句话强调了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 "不贵久":意味着不应该追求长期的战争,因为这样会浪费人力、物力,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故善用兵者,无有所为;不居高而进下,不行满而待虚。 夫唯无可乘,故能致人而不致于地也。彼众我寡,则力比其气少,是以不敢轻出见敌。 孙子兵法 · 九地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译文:把军队投入敌人必败之地,然后再去求生存;陷入敌人必胜之地,才能获得新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译文:士兵如果陷入了敌人的陷阱之中,那么他就会成为胜利和失败的决定因素。
孙子兵法 · 九地篇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译文:善于运用兵法的人,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长蛇;那条长蛇是来自恒河旁的常山。当它遇到敌人的进攻时,它的头部就会被攻击到,尾部也会随之受到牵制;如果再继续攻击其中间部位的话,那么敌人就将被迫撤退。 原文: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译文
孙子曰:用兵之道,有散地,有用地。先明其所利而便其出入以取众寡;军行轻装,乘人不备,则进退无碍;若击木石则易。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相去远,内外不交通,上下不能相救,攻其不得入,守其不重失。故曰:‘不如速战。”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引敌以诱我,不得已,则佯北避之;若陷于山下,则亟出吾众。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使天下知吾之所为者敌人不知也;使我愈骜而骄我也。故必谨养其阙以待人之不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