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孙子兵法 · 军争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文: 《军政》中说:“由于言语不能互相听见,所以要敲打金属器具发出声音作为信号;由于视觉不能互相看见,所以要挥舞旗帜作为标志。”金鼓和旌旗,是用来统一人民视听的工具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译文: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会处于优势,后到达战场急于作战的人就会处于劣势。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来进攻的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孙子说:治理众人就像治理少数人一样,关键在于明确分队和职责;与众多敌人作战如同与少数敌人作战那样,关键在于了解敌人、识别敌情;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可以使敌人在受到攻击时不能被战胜,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奇正变化战术;军队所向之处,就如同用磨刀石投向卵一般
孙子兵法 · 虚实篇 译文: 如果防备了前方,后方就难以防御;如果防备了后方,前方就难以防御;如果防备了左边,右边就无法防御;如果防备了右边,左边就无法防御。如果处处防备,那么就没有一处能够幸免于攻击。“寡”,是说防备别人;“众”,则是说让自己处于备御的位置上。 所以了解战争的地点和时间,就可以在千里之外与敌人会战。不了解战争的地点和时间,那么左方无法救援右方,右方无法救援左方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在战争中,将帅们受到君主的命令,集合士兵和民众,交和而驻扎,没有比军争更难的了。军争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所以故意迂回行进,然后诱使敌人进入,后人先发,这是懂得迂直之计的人。军争是有利的,也是危险的。全军争夺利益则会来不及,如果放弃军队只争夺利益,那么辎重就会丧失。因此卷甲急行,日夜不停,加倍加快行程,在百里内争得利益就能擒获三员敌将,其中力量最强大的将领最先到达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孙子,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军事家,被誉为兵法之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的是战争的策略和技巧。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孙子兵法·兵势篇 【译文】: 善于调动敌人的,用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跟随他;用利益引诱敌人,敌人就夺取它;利用有利条件来调动敌人,等待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总是在寻找有利的态势,而不让敌人责备自己,因此能选拔人才并任用他们。任用态势的人,他们的作战就像转动木头石头一样。木石的本性是,静止不动时安于其位,处于险境时就会活动,形状方正则停止不动,形态圆滑则会移动。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所建立的态势
【注释】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无常胜:没有永恒不变的胜败,比喻变化不定。 四时:四季。 日有短长:太阳运行有快有慢。 月有死生:月亮有圆有缺。 【赏析】 这首诗是《孙子兵法》中的一篇,主要论述用兵的原则。诗中说:“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没有永恒的胜利者,四季也没有固定的方位,太阳有快有慢,月亮有圆有缺。这四句话都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