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孙子,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军事家,被誉为兵法之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的是战争的策略和技巧。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文:
因此君王在军队中有三个主要的忧虑:如果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就硬要进攻,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就强行撤退,这叫做迷惑军队。如果不了解三军的事情而实行三军的政令,士兵就会有疑虑;如果不了解三军的权宜而实行三军的重任,士兵就会有疑惑。三军既被迷惑又怀疑,那么敌人的困难就会出现了。这就是导致混乱的军队招致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
所以知道如何取胜有五个要点:能够知道是否可以作战就能取胜;知道如何使用兵力就能取胜;上下一心就能够取胜;预先设防应对不测情况就能取胜;将领有能力但是君主不干涉就能取胜。这五点是掌握胜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说:了解对方和自己,无论多少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却了解自己,一次胜利一次失败;不了解敌人和自身,每次战斗都会失败。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在战争中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了解敌方的弱点和己方的优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胜利。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将领的能力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强调了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