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紫阳,即朱熹,南宋理学家。补《大学》格致之章,朱熹认为《大学》一书为儒家经典之首,其内容为“三纲八目”的伦理道德体系。格致,指探求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朱熹认为学习《大学》应注重实践,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他要求人们不要被虚无缥缈的东西迷惑,而要脚踏实地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维正教:维护正统教义。维,维护;正教,正统的宗教或学说。朱熹认为他的理学是儒家正统的学说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注释: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时应该以忠诚和善良为准则,这样家族才能得以延续,并能够保持节俭和勤奋的精神。 赏析:这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为人处世原则的看法。它强调忠诚和善良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关键。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避免浪费。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即通过自身的修养来影响他人和社会
诗句释义: 1. 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这句话说明人们往往根据我的外貌和行为来判断我的性格,如果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们就会感到高兴;如果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凶恶的人,他们就会感到愤怒。这表明人们往往根据我的外貌和行为来判断我的性格,而这种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2. 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这句话指出了“凶恶”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好名字,而我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3.
鲁如曾子,于道独得其传,可知资性不足限人也; 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注释: - 鲁如曾子,于道独得其传:鲁如曾子,指孔子的弟子、鲁国的大儒曾参,他在儒家学说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于道独得其传,表示曾参在道家思想方面有所领悟和继承。 - 资性不足限人:资性,指天赋素质;不足,表示有限度;限人,使人受到限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天赋素质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度
注释: -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必绛侯也:敦厚之人可以承担重要使命,所以安定刘氏江山的人一定是绛侯周勃。 - 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谨慎之人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所以建立汉朝基业的人一定是武侯陈平和张良。 译文: 敦厚的人,才可以托付重大的任务, 所以安定刘氏江山的,一定是绛侯(周勃)。 谨慎的人,才可以成功, 所以建立汉朝基业的,一定是武侯(张良和陈平)。
【注释】处事宜宽平:处世待人要宽厚平和。持身贵严厉:做人做事要严肃认真。松散:指不严谨。激切:指过于激烈。形:指外在表现。 译文:处世待人要宽厚平和,做人做事要严肃认真。 赏析:这首诗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宽严相济”。所谓“宽严相济”,就是要在处理事情时,既不要过于宽松而失去原则和底线(松散),也不要太苛刻、太强硬而失去耐心和弹性(激切)。只有做到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严格
【注释】 集灵篇· 七十:指《庄子》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一段文字,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七十:即“七十章”,指《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第七十篇。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以《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为例,说明用心于内者,不必在外表上有所要求;修饰外表的人,内心必然空虚。 全诗共三段。前两段为第一部分,后一段为第二部分
【注释】 集灵篇· 六七:即《集灵篇·六艺》,是汉初陆贾所著。集,指辑集。灵,指神魂或精神。 孔子立教之目:孔子创立的教化宗旨有四项:仁、义、礼、智。文、行、忠、信,是这四项宗旨的具体内容。 今惟教以文而已;现在只教导学生读书。 志道:立志于道德。据德:依据仁义之道。 依仁:依从仁义。游艺:从事各种学问和技能。 孔门为学之序:儒家学派学习的内容先后顺序,由浅入深
【注释】 集灵篇:书名。唐代李峤所撰,共十卷,收录了《五运相袭法》等10部著作。七一:指农历七月一日。 【赏析】 这首诗写于盛唐时期。当时,社会繁荣,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者对这种盛世局面十分赞赏和向往,于是写下了这首《集灵篇》。全诗以“盛衰之机”开篇,指出盛衰之机与运气有关,而有心者必贵诸人谋;接着又以“性命之理”结尾,指出性命之理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整首诗结构严谨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隐微之衍,即干宪典:这句话的意思是,微妙的变化和衍化,都与国家的法规和典章制度有关。这里的“隐微”指的是微妙的变化,“衍”是发展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微妙的变化(即细微之处)的发展,都与国家的法规和典章制度紧密相连。 2. 所以君子怀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君子深知这些微妙的变化和演化与国家法规和典章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君子应当心怀敬畏,遵守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