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荔枝四首 【注释】 剖见:剖开荔枝,露出里面的果核。 丹砂:朱红色的颜料,用来点染荔枝肉,使其鲜红诱人。 缘手:沾在手上。 黄犊:肥壮的牛,此处用以比喻有力的人。 繁星:形容荔枝多而大。 【译文】 剖开荔枝看到里面红艳艳的果核,我的眼睛被迷住了;朱红色的颜料涂抹在荔枝上,显得格外鲜艳诱人。谁能像这红艳如火的石榴一样,有力而又不失优雅?只有摘尽了这些繁星似的荔枝,才能显出真正的实力。 赏析:
【注释】 金钗:古代妇女头上饰物。玉纤:形容女子手指修长柔美。宝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解笑:指不以为意或不以为然。博物:博学的人,对事物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的人。红颗:荔枝果肉呈红色,故称红颗。 【赏析】 此诗首句写荔枝的珍贵美丽,次句写荔枝的光泽晶莹,三句写诗人赞美荔枝的博学,末句写诗人对荔枝味道的感受。全诗以荔枝为线索,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百花台” 译文: 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同友人共品美酒; 风花雪月,全家人一起乘船游览。 不必去询问台前花的远近,不如试着看看与武陵游相似的风景。 注释: - 百花台:一个具体的地点或场所,可能是一个自然景观或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 - 烟波:形容水面烟雾缭绕,波光粼粼的景象。 - 酒:古代饮酒的文化中,酒往往象征着友情、欢聚或孤独等不同的情感。 - 风月:常用来比喻美好的自然风景或人间情事
席上 市井萧条烟火微,两衙散后雪深时。 若无一曲传金盏,争奈衰翁两鬓丝。 注释: 席上:指宴会的场所。市井:指市场。烟火:指人烟稀少。两衙:指官府。散后:指官员退朝之后。雪深时:指雪下得很大的时候。若无一曲传金盏,争奈衰翁两鬓丝:若无:如果。金盏:金杯,泛指酒器。争奈:无奈。衰翁:年老的人。两鬓丝:指头发花白。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冷清、寂静的市井景象,以及宴会上的热闹与孤独之间的对比
诗句注释: - 芙蓉桥:一种美丽的桥梁,因形似芙蓉而得名。 - 雁翅横连杜若洲:形容芙蓉桥像大雁的翅膀横连着杜若洲一样壮观。 - 碧阑干影在中流:描绘了碧绿的栏杆倒映在水中的美丽景象。 - 蓬莱日日游人到:暗示着每天有游客到访这个美丽的地方。 - 谁道仙风解引舟:表达了对于这种美景和游客之间和谐共存的赞叹。 译文: 芙蓉桥横跨水面如同一只展翅的大雁连接着杜若洲,碧绿色的栏杆倒映在清澈的水中
【释义】:此诗为诗人在元和七年(802)正月作,当时诗人在江陵,因怀念友人崔群而作。 【注释】: 1. 雪消山水见精神:积雪融化后,山山水水的景色变得精神焕发。 2. 满眼东风送早春:到处都是春风送来的暖意,使早春的气息更加浓郁。 3. 明日杏园应烂熳:明天杏花盛开时,景色将会异常美丽。 4. 便须期约看花人:应当约定时间,一起赏花。 【赏析】: 这首诗是元和七年(802)春天,诗人在江陵所作
霿凇园林初日静无风,霿凇开花处处同。 记得集英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笼𩭤。 注释: 霿凇(xún sōng): 即“瑞香”,是一种花卉。 集英深殿:指皇宫中的深宫。 玉笼𩭤(yòu lóng bó):用玉制成的花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瑞香花的美丽景象。首句“园林初日静无风”形象地描绘出了瑞香花盛开时,阳光明媚,微风不扰的宁静场景
年年谷雨愁春晚,何况是江湖两鬓华。 欲载一樽乘兴去,不知何处有残花。 【赏析】 曾巩的这首诗《会稽绝句三首》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眷恋和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沉思考。曾巩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充满了诗意,又不乏哲理性。此外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浣沙亭北小山梅,兰渚移来手自栽。 - 浣沙亭:古代的一座亭子,可能是诗人游览之地。 - 小山梅:指位于亭子附近的山中的梅花。 - 兰渚:此处指一个与梅花相配的植物,可能是指兰花,因为兰花也常见于文人墨客的园林之中。 - 移来手自栽:诗人自己亲手将梅花从其他地方移植到浣沙亭附近。这里的“移来”表示精心挑选和移植,强调了诗人对梅花的重视和爱护。 2. 今日旧林冰雪地
【注释】旌旗:古代军队的仪仗。东下:指从东方进入余杭县境。路尘开:指尘土被风吹开。六月:指初夏或盛夏。风云:指云和风。席上:指宴会上。正恐:只怕。一方:一地,即杭州一带。暍死:中暑死亡。过江来:渡过钱塘江而来。 【赏析】此诗写诗人在余杭为官时,当地久旱,诗人一到任便有雨降临。 首句点明入仕后,诗人到余杭任职的时间是六月里,天气炎热如初夏或盛夏,但诗人刚到任就遇上大旱天,因此他的心情非常焦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