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
诗句原文: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翻译赏析: 春天的雨落在楼头,那尺八箫声悠扬,何时能回到浙江去看那潮水涌动的景象。 穿着破旧的鞋子,带着一个破碎的钵子,没有人认识我是谁,我已经走过了无数樱花盛开的桥梁。 注释关键词: - 春雨楼头:描绘了一个充满春意的画面,楼头的春雨如丝般细密。 - 尺八箫:尺八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乐器,这里指代诗人吹奏乐器的场景
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某个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情感。下面是诗句的逐句解释及其对应的译文: 1. 桃腮檀口坐吹笙 - 描述一位女子(可能是诗人所爱之人)拥有桃花般红润的脸颊和檀木般的嘴唇,静静地坐着吹奏笙。 - 桃腮:指的是女子的脸庞,桃花般美丽。 - 檀口:形容女子的嘴唇,檀木制成的口哨。 - 坐吹笙:坐在一边吹奏着笙,动作优雅。 2. 春水难量旧恨盈 -
诗句输出: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 译文注释: - 收拾禅心:指的是整理内心的杂念,以禅宗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 侍镜台:指在镜子前照看自己的面容,比喻自我反省或反思。 - 沾泥残絮:形容环境艰苦或生活艰难,残花败柳。 - 有沉哀:表示悲伤、哀愁的情绪。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后的感慨之情。"收拾禅心"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和调整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是写郑公石,也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纪念性建筑“三忠祠”所在地,诗人站在三忠祠前,远望中原。后两句则是诗人遥指三忠祠,遥望中原的所感。诗人用“袈裟和泪伏碑前”一句,写出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多汉人都纷纷来台湾定居的历史事实。 【答案】 谒平户延平诞生处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纪念性建筑“三忠祠”所在地。 行人遥指郑公石 ——诗人站在三忠祠前,遥望中原。
这首诗描绘了白云深处的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作者斋戒完毕垂头入定,潭影倒映在庵前的疏钟上。 注释: 1. 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住在西湖边的白云禅院,写了这首诗。 2. 白云深处拥雷峰:在白云深处拥抱着雷峰。 3. 几树寒梅带雪红:有几棵树上的梅花带着雪的颜色。 4. 斋罢垂垂浑入定:吃完饭后,身心都沉静下来,如同进入定境。 5. 庵前潭影落疏钟:在庵前的潭水中,落下了稀疏的钟声。 赏析:
诗句释义 1 相怜病骨轻于蝶 - 这句话表达了对彼此身体状况的同情,将对方的虚弱比作蝴蝶般轻盈。"相怜"意味着相互怜悯,"病骨"指的是因疾病而变得脆弱的身体。"轻于蝶"则形象地描绘了对方身体的脆弱和虚弱。 2. 梦入罗浮万里云 - "罗浮"通常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或理想之地,这里可能隐喻着梦境或理想中的美好景象。"万里云"形容梦境中的广阔无边,暗示着梦幻般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3.
诗句释义: 翡翠流芳白玉钩,夜凉如水待牵牛。 译文: 翡翠的香气在月光下弥漫开来,白玉色的发簪随着夜风轻轻摇晃。夜晚如此清凉,仿佛水波一般,等待着那个牵牛星的人回来。去年人已经离去,枕边的红泪至今仍未曾干涸。 注释: -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常用其美丽的颜色和光泽来形容美丽的东西。 - 流芳:这里指美好、令人怀念的品质或事迹被广泛传颂。 - 白玉钩:通常用来形容女性头饰中的玉制装饰品。 -
这首诗的翻译是: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注释: - 生憎花发柳含烟:对花开花落,柳绿柳黄的景象感到厌恶。 - 东海飘零二十年:比喻自己像东海边漂流的落叶一般无根无据,漂泊流离了二十年。 - 忏悔真情禅空色相:表示内心的忏悔和对世事的虚无感。 - 琵琶湖畔枕经眠:在琵琶湖边静卧,以经文为伴入睡。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生活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之作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注释:碧玉莫愁:碧玉指女子,莫愁是古代一位才女,她出身贫苦却才华出众。 同乡仙子:指诗人自己,与莫愁都是同乡的佳人。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心绪不宁。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注释:袈裟点点:形容袈裟上点缀着红色的斑点,像樱花瓣一样鲜艳。 樱瓣:指樱花的花瓣,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半是脂痕半泪痕:表示这些红色斑点中既有胭脂的痕迹(代表美丽)
西湖韬光庵闻鹃声柬刘三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注释:刘三原本就是个多情的人,他曾经浪迹江湖漂泊不定,已经一年了。 近日诗肠饶几许?注释:最近他的诗歌才能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何妨伴我听啼鹃。注释: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一起去听听杜鹃的哀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