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
注释:风雨经过苍翠的山峰,秋天的景象渺茫在江海之中。 白鸥期待不到,沙上的人互相等待。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为外舅周隐君题写的五首杂画诗中的第三首。此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风雨过后山景图:苍峻挺拔的高山、秋色苍茫的江湖。后两句以白鸥自喻,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苦闷心情。诗中“苍峤”即指青翠的山峰,“沙上人”即沙丘上的行人,借代诗人自己
注释:白鹤忽然飞回来,松杉被暮色笼罩。明月从溪桥上升起,照亮了拄杖的身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静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白鹤”、“松杉”、“明月”等元素,都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忽飞还”、“霭然暝”、“支筇影”等词语,也生动地描绘出夜晚的宁静和美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作
【注释】为外舅周隐君题杂画五首:这是为舅舅写一组画。其一:第一首画。斜阳榜钓船,秋色满江天,仿佛吾家近,沙村落雁边。 赏析:诗人通过一幅渔夫晚归的图景,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农家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释义】: 题于芭蕉上,丛生的芭蕉倚靠在孤石上,绿影映照在闲静的庭院。 客居异乡,不因秋天到来而感到惊扰,任凭潇潇风雨吹打。 【注释】: ①芭蕉:一种植物名。 ②孤石:孤独的石头,这里指庭园中的一块石头。 ③绿映闲庭宇:绿影映衬着幽静的庭院。 ④客意:客人的心情,即旅居他乡的心情。 ⑤秋:指深秋时节。 ⑥潇潇:风雨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异地他乡时所见到的景物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内容与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首先读懂诗句的含义,再理解诗中的意象,最后理解整首诗的主题。“远寺别僧归”,诗人送别了僧人,回到了自己所在的西寺;“随钟出烟岭”“犬吠竹林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寺图,诗人在山中回望,看到寺庙的钟声和远处竹丛中传来的狗吠声,表达了他对山寺的留恋之情。 【答案】 译文: 在远离城镇的寺院告别了僧人之后,我沿着钟声走出了烟云缭绕的山间小路。
诗句释义: - 阶前苔:指的是在台阶前生长的苔藓。 - 莫扫雨馀绿:不要清扫那些因为雨水而变得更加绿色的苔藓。 - 任满闲阶路:任由这些苔藓覆盖了满是泥土的台阶。 - 留藉落来花:让落下的花瓣落在这些长满苔藓的台阶上。 - 春泥免相污:春天的湿润泥土可以避免被这些苔藓污染。 译文: 不要清扫那些因为雨水变得更绿的苔藓,任它们在满是泥土的台阶上生长。 让落下的花瓣落在这长满苔藓的台阶上吧
【注释】 林下:指山林。幽芳:指山花。摘:采摘。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首句“树凉山意秋,云澹川光夕”,描写了秋天的山林景色,给人以清冷、凄寂的感觉。次句“不逢人”,表现诗人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句“共谁摘”,表现诗人的惆怅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注释】 艾纳山:指昆仑山。都夷:昆仑山下的部族。海外芬:指昆仑山上的芬芳之气,这里指香气远播。龙洲:指昆仑山。旧采:指古代的香料采集。燕室:指燕国的宫室。试初焚:指初试香炉中的香料。奁(lián)印灰:指用香盒压住香末,使香气不散。萦字:指缭绕。炉呈玉缕文:指香炉上的花纹如玉缕一般。将断更氤氲:即将燃尽时仍然有香气。薄散春江雾:指香气像春天江面上的轻雾一样飘散。晓峡云:指早晨峡谷中飘来的云雾
【注释】 (1)五丈石:在江西九江市彭泽县西南,因山有五丈石而得名,山上多瀑布,景色优美。据传为晋代陶渊明所居。 (2)势危:形势险峻。 (3)撑月堕:指月亮从天空中坠落下来。 (4)影瘦倚云平:形容石头的影子瘦弱地靠在云彩之上。 (5)华峰井:即庐山之巅。 (6)莲花一半生:莲花的一半生出来了。 【赏析】 这首诗是写庐山的五丈石,全诗四句,每句都紧扣“五丈”这个特点着笔,写出了它的高耸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句释义: 1. 阳山(在城西北,古名秦余杭山,吴中山最高者。中有白龙湫,旱必祷焉)- 阳山位于城市的西北部,原名秦余杭山,是吴地最高的山峰。山上有一个名为白龙的水池,干旱时人们会去那里祈祷。 2. 我登此山巅,不知此山高。- 我登上这座山峰,但不知道它的高度。 3. 只觉群山总在下,坐抚其顶同儿曹。- 我只感觉群山都在我面前,仿佛在与孩子们一起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