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西湖杂感 其九 堤走沙崩小劫移,桃花剺面柳攒眉。 青山无复呼猿洞,绿水都为饮马池。 善舞猕猴徒跳荡,能言鹦鹉亦支离。 袛应鹫岭峰头石,却悔飞来竺国时。 注释:西湖的堤岸因为沙土崩塌而出现了小规模的灾难,桃花被刮落了面庞,柳树皱起了眉头,显得十分忧伤。昔日的青山已经无法再听到猴子的啼叫,清澈的绿水也被用作马匹饮水的地方。善于舞蹈的猕猴只能跳来跳去,能说人话的鹦鹉也变得支离破碎
【注释】西湖杂感 其十三 天地为笼信可哀,南屏旧隐谪仙才。 遗庐尚有孤花在,吊客徒闻独鹤回。 渍酒青鞋褰宿莽,题诗红袖拂荒苔。 太平宰相曾招隐,矫首云霞海上来。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借西湖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全诗意境高远,气势豪放,感情激荡,是宋人咏史抒怀诗中的佳作。 “天地为笼信可哀”这一句,诗人把西湖比作了天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东海桑田事岂诬,藏舟夜壑本良图。 摸金山欲移三竺,蒸土陂应决两湖。 地媪荒凉忧竭泽,波神刺促怨投珠。 不知系缆江头石,曾见秦人筑塞无。 诗句逐句释义及赏析 东海桑田事岂诬,藏舟夜壑本良图。 - 东海桑田事岂诬:指东海的变迁并非虚假之事,这里比喻世事多变,如海桑田一般不可捉摸。 - 藏舟夜壑:形容在夜晚的幽静中,人们可以安全地隐藏船只,此处比喻在困难或危险时刻,寻找机会进行谋划或避难。 -
西湖杂感 其十二 岂独湖山笑突如,珠林宝网亦丘墟。 消沉泡幻看金鲫,警策浮生听木鱼。 藕孔刀兵三劫炽,莲花刻漏六时疏。 于今顶礼云栖老,拥卫人天五百馀。 注释: 岂独:难道只有; 笑突如:嘲笑那些突然崛起的人或事物; 珠林:比喻佛教的丛林寺院,这里指西湖周边的寺庙; 宝网:比喻佛法无边,可以网罗一切; 消沉泡幻:形容世事变化无常,就像水泡和幻觉一样; 看金鲫:比喻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找到出路; 警策
【注释】: 方袍潇洒角巾偏,才上红楼又画船。——方袍:方巾。偏:偏斜。 修竹便娟调鹤地,春风蕴藉养花天。——修竹:修长挺拔的竹子。娟:美好的样子。便娟调鹤地:形容竹子修长挺拔,如同在养鹤的地方一样。 蝶过柳苑迎丹粉,莺坐桃堤候管弦。——蝶:蝴蝶。柳苑:即“柳营”,古代指军队驻扎之地。 可是承平好时节,湖山容易著神仙。——承平:太平的时代。 【译文】: 方巾潇洒,头巾偏斜,刚刚登上高楼
【注释】 冷泉:指杭州西湖的冷泉寺。净寺:清净庄严的寺庙,指灵隐寺。可怜生:可哀可怜。雨血风毛:比喻风雨之凶猛。作队行:成群结伙地奔跑。罗刹江:又名“罗刹江”,指今钱塘江。人饲虎:百姓喂养老虎。女儿山:又名“慈母岭”、“慈儿山”。在杭州市西面,因山形酷似美女而得名。鬼啼莺:形容山间幽静,有如鬼哭之声的鸟鸣。漏穿夕塔:指夜晚的钟声透过塔影。烟烽影:指烟雾迷蒙中的景象。飘瞥晨钟鼓角声
西湖杂感 其十七 珠衣宝髻燕湖滨,翟茀貂蝉一样新。 南国元戎皆使相,上厅行首作夫人。 红灯玉殿催旌节,画鼓金山压战尘。 粉黛至今惊夜帐,可知豪杰不谋身。 钱谦益的《西湖杂感》二十首之十七,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西湖边的景象与人物。首句“珠衣宝髻燕湖滨”,形容湖畔女子穿着华丽的服饰,头戴珍珠宝石的发饰,美丽如同画中人。接着“南国元戎皆使相”,则指代南国的军队将领都拥有高级官职
【注释】 建业:今南京。余杭:今杭州。六朝:指东晋、宋、齐、梁、陈五朝。南渡:指南唐末至南宋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南迁。白公妓: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中的“青衫”,为白居易晚年所着之衣色。安石:王安石。苏小:苏小小,南朝时著名歌女。莫愁:即莫愁女。戎马:战马。故国:故乡。神州:中国,这里指中原地区。行都:即行宫,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石头
注释: - 冬青树老六陵秋,恸哭遗民总白头。 - 冬青树(常绿小乔木)老于六陵(指六朝古都金陵)之秋,恸哭(哀悼痛哭)遗民们都已白发苍苍。 - 南渡衣冠非故国,西湖烟水是清流。 - 南方的士人和官员不是他们原来的国家,西湖的山水如同清澈的水流般美丽。 - 早时朔漠翎弹怨,它日居庸宇唤休。 - 以前在北方边塞,士兵们使用弓箭来怀念他们的家园,而如今他们在长城之外的居庸关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
【注释】 1. 禹迹: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足迹遍于九州。后人以“禹迹”为代称帝王的足迹。风尘:指战乱。 2. 淳:质朴、纯正。 3. 玉历:这里指历法。儒生推玉历,即儒生推算历法。 4. 金轮:佛教中用来形容太阳。 5. 侏离语:形容杭州方言,即今吴语。 6. 回鹘人:唐代时,回鹘国(今新疆)与唐朝有友好往来,其人被称为“回鹘人”。 7. 崇少保:唐玄宗封李泌为“清河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