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塞上风光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榆林士民的深厚情感。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塞上烽烟万马屯,云开日丽忽如春。 - 塞上:指边塞之地。 - 烽烟: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用的烽火,用以传递军情。 - 万马屯:形容塞上军队众多,像万马一样密集。 - 云开日丽:指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 忽如春:形容突然之间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 群惊倏尔功能就,谁识蔼然德可亲。 - 倏尔:很快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如下: 德隆何患遇时屯,着手能成边塞春。 元恶计除三郡靖,生祠预建万民亲。 行权原自不离道,奇节无他但率真。 两袖清风还故里,依然犹是布衣巾。 翻译: 高尚的德行并不担心时运不济,一旦开始着手便能成就边塞的春天。 消灭了邪恶的势力后,三郡得以平定,百姓们也因之而亲近。 治理国家的权力原本就来自于大道,我并没有做其他特殊的事情,只是遵循本性行事。
恭和荫乔老先生留别榆林士民之作敬步原韵 其三 榆民运会际艰屯,转瞬如登台上春。 榆林之地,正值多事之秋,民情动荡,局势艰屯,犹如攀登高山,困难重重。然而,转眼间风云变幻,仿佛登上了一座春台,万象更新。 潜弭内忧兼外患,联和异族亦同亲。 面对内外交织的忧患,诗人选择隐忍以待,同时与异族携手共进,共同抵御外患,展现民族大义。 托辞解绶陶元亮,仗义回旗温太真。 诗人以辞官归乡为借口
塞上烽烟万马屯,云开日丽忽如春。 群惊倏尔功能就,谁识蔼然德可亲。 士庶攀留遮道切,田园归隐乐天真。 挂冠辟世脱尘俗,白发古风乌角巾
德隆何患遇时屯,着手能成边塞春。 元恶计除三郡靖,生祠预建万民亲。 行权原自不离道,奇节无他但率真。 两袖清风还故里,依然犹是布衣巾
榆民运会际艰屯,转瞬如登台上春。 潜弭内忧兼外患,联和异族亦同亲。 托辞解绶陶元亮,仗义回旗温太真。 从古大儒偏遇厄,康成何术服黄巾
董国祥,字掌录,是清代的诗人,他以其卓越的诗歌创作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是对这位诗人的介绍: 1. 个人背景:董国祥,字掌录,广川人,原为明朝旧臣,明崇祯十三年进士。他的生平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政治转变,最终官至刑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但因涉及政治斗争而被降职。 2. 文学成就:董国祥不仅有着丰富的政治经历,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他被记载为第一部《铁岭县志》的编纂者之一
董国祥,字掌录,是清代的诗人,他以其卓越的诗歌创作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是对这位诗人的介绍: 1. 个人背景:董国祥,字掌录,广川人,原为明朝旧臣,明崇祯十三年进士。他的生平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政治转变,最终官至刑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但因涉及政治斗争而被降职。 2. 文学成就:董国祥不仅有着丰富的政治经历,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他被记载为第一部《铁岭县志》的编纂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