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无相颂 -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内心的平和与智慧,强调通过内在的修养而非外在的形式来实现精神上的提升和解脱。 2.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 这里表达的是,当一个人的内心达到平静,他自然不需要刻意遵守戒律(如佛教徒的五戒或十善)。同样地,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始终正直,他自然不需要进行禅宗修行(即冥想静坐)。 3.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
这首诗的大意是:通过修行,自性具有三身(佛性、法身和报身),从而能够发明出四智(闻思修证之智、观照修证之智、禅定修证之智、智慧修证之智)。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不应该离开见闻缘,而是要超越它们,登攀到佛地。 我今为你说明,让你深信不移,永远无迷惑。 不要像那些追求者一样,终日奔波于菩提之路,却未能真正理解其真谛。 这首诗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注释: 偈:佛教中,偈是佛教经文的文体,每一句都称为一偈。 菩提:指佛的智慧。 本:本来。 无树:比喻没有执著。 明镜:比喻清净的心灵。 亦无台:比喻没有执念。 无一物:指没有妄想执著。 何处:哪里。 惹尘埃:招惹是非。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禅宗思想,即一切皆空,一切皆非。在禅宗看来,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观念强调了对现实的超越和对心灵的净化。
注释: 1. 心是菩提树:菩提,指觉悟。比喻人的心如菩提树,即能觉悟、明净。 2. 身为明镜台:镜台,指照镜子的地方。比喻人的身体和行为如明镜,应保持其清净。 3. 明镜本清净:明镜,指明亮的镜子。比喻人的心灵本应像镜子一样明亮,没有任何污染和玷污。 4. 何处染尘埃:何处,指什么地方。尘埃,指尘土或污垢。比喻人的心灵不应该受到任何污染和玷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方式
修行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注释: - 惠能:禅宗六祖之一,法名惠能。 - 没伎俩:没有技巧。这里指慧能不修习外在的佛学知识。 - 百思想:指无数个念头。 - 对镜:照着镜子。 - 心数起:内心不停地计数。 - 菩提:觉悟、悟道的意思。 译文: 惠能大师没有技巧,不断地在心中盘算着各种念头。照镜子的时候,他的心一直不停歇地计数,追求着那无尽的觉悟之道。 赏析:
【注释】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此句指修行者心地清净如花开放,五叶(即五种烦恼)随着根尘而消失。 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此两句是说与达摩大师一起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将来必能成佛。 【赏析】 《拟达摩和尚颂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模拟达摩大师所讲的禅理写的。第一首写修行人的心境,第二首表达与达摩大师共同修行的心愿。 这首诗以“三界唯心”作为全诗的总纲
【注释】 生来坐不卧:活着就坐着,不躺着。 死去卧不坐:死后就躺着,不坐着。 一具臭骨头:指尸体腐烂后变成的臭骨头。 何为立功过:为什么要立功立德? 【赏析】 《示志诚偈二首其一》是宋代僧人志诚所作的一首偈语诗,其内容大意是说:“生来就坐着,死去就躺着;那臭骨头,何必要立功立德?” 这首诗通过一个和尚和死人对话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生活哲理。它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功名利禄
注释:这是佛教的顿教,也叫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译文:修行顿悟,这才是真正的佛教,也叫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修行的观点。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是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而是一瞬间的顿悟。这种顿悟是超越时间的,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修行的目标。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的顿悟思想,也就是强调修行者要抓住机会,迅速实现修行的目的
注释: 心地邪淫如同花朵一样绽放,五根随从六尘而生长。 共同造作无明业,被业力之风所吹。 译文: 心地如邪淫之花绽放,五根随着六尘而生。 共同创造无明的恶业,被业力之风所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心地邪淫和无明恶业的现象,表达了佛教对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诗中“心地”指的是人的心性,“邪淫”则是指邪恶的欲望和行为。诗人用“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来形容人心地不正,如同盛开的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