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祖师有一天忽然见到慧能,说:“我思念你的见识是可用的,但恐怕有恶人害你,所以我不与你讲话,你知道了吗?” 慧能说:“弟子也明白师父的意思,不敢走到堂前,让人不知道。” 一天,祖师召集所有的门人,“我刚才对你们说过,世人生死事大,你们整天只知道追求福田,而忽略了出离生死苦海。如果自性迷失,那么福报又如何可以拯救呢?你们各自回去观察自己的智慧,取回自己本心般若的本性,各自写一首诗来给我看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注释:这里的“真如”指的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即事物的本然状态或真理;“净性”则是指清净无染的本性。而“邪见三毒”则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三种邪念(贪、嗔、痴),这三种邪念被称为“三毒”,因为它们会导致人们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 译文:真正的如来藏就是清净无染的本性,而妄念、瞋恨和愚痴则是我们心中的恶魔。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真如净性”与“邪见三毒”
诗句释义 1 心迷法华转 - “心迷”表示心灵迷失在佛法中,无法专注或理解。“法华”是佛教经典之一,通常指《妙法莲华经》,这里可能指的是通过阅读《法华经》而引起的困惑或迷惑。“转”,意味着转变或转向,这里指的是从迷茫的状态向更清晰的认识转变。 2. 诵经久不明 - “诵经”是指诵读或背诵佛经的行为。“久不明”表示长时间之后仍然无法理解或领悟经文的内容。 3. 与义作雠家 -
我们将诗句逐一翻译为现代汉语: 1. 不见一法存无见 - "没有见过任何事物"。 2. 不似浮云遮日面 - "不像是漂浮的云朵遮挡了阳光"。 3. 不知一法守空知 - "不知道一种方法是用来守护虚空的知识"。 4. 还如太虚生闪电 - "就像太虚中生出闪电一样"。 5. 此之知见瞥然兴 - "这种认知一闪而过"。 6. 错认何曾解方便 - "错误地理解它并没有解决问题"。 7. 汝当一念自知非
【注释】: 1. 示志诚偈二首其二: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金锁传心”一节。这是禅宗六祖惠能的禅法,强调修习者必须对“自性本心”进行直下顿悟,以见性成佛。 2. 心地:指人的内心世界。 3. 无非:不是。 4. 自性戒:指人的本性中的戒律。 5. 心地无痴:指人的内在没有痴念。 6. 自性慧:指人的本性中的智慧。 7. 心地无乱:指人的内在不生起杂念。 8. 自性定:指人的本性中的定力。 9.
诗句翻译与译文对照 第一句:"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译文:那些无知的人只追求修福,却不注重修炼内心,认为修福等同于修行。 注释:这里的“愚人”指的是那些对佛教修行理解浅薄的人,他们认为通过布施、供养等行为可以积累福报,而忽视了心灵修养的重要性。 第二句:"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译文:广行布施和供养可以让福报无边,但内心深处的贪嗔痴三毒却是早已种下。 注释
注释: 兀兀:形容心不专注的样子。修善:修行善事;造恶:行恶事,作恶事;寂寂:形容心境清静无欲的状态。断见闻:断除一切杂念、杂务。荡荡:形容心境开阔无拘,心无所系。着:牵挂。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中著名的《临济宗旨》之一,是临济宗祖师黄檗希运禅师的禅法开示。诗中通过描述一个心性平和、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人的形象,来表达禅宗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理念。 “兀兀”形容一个人心不专注
注释: 1. 示法达偈三首:这是《楞严经》中的一种说法,用来教导修行者如何修行。偈即佛经中的偈颂,是一种形式短小的诗歌,用于表达教义和思想。 2. 礼本折慢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仪的根本在于恭敬和谦虚的态度。折慢是指低头弯腰,表示谦卑;幢是指在古代祭祀时用来驱邪的一种装饰物。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在礼仪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尊敬的态度。 3. 头奚不至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主要讲述了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的特点和作用。 诗句释义: 1. 大圆镜智性清净 - 大圆镜:比喻为一个圆满无瑕的镜子。 - 性清净:指的是这种智慧的性质是纯净无污染的。 2. 平等性智心无病 - 平等性智:指的是智慧在看待事物上是公平无私的。 - 心无病:意味着这种智慧使人的内心没有疾病。 3. 妙观察智见非功 - 妙观察智
第一句 译文:你如今的名字叫做法达。 注释:法达,梵文的音译,意为佛法之师,是佛教中常见的称呼。 第二句 译文:勤奋地诵读,未曾有停歇。 注释:诵,即读诵、念经,是修行者日常必修的功课。这里强调了诵读的勤勉和连续性。 第三句 译文:只是空谈,却循声而行,心中明白要成为菩萨。 注释:菩萨,意为“菩提萨埵”中的“萨埵”,是佛教中对理想人格的称谓。这里用来形容那些虽口头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