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这首诗是关于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八节的内容。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第二天,祖师悄悄走到碓坊,看到慧能正在用石头舂米,便说:“求道的人为了佛法会忘却一切吗?”) 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慧能回答说:“米已经熟了很长时间了,只是缺少筛子。”)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祖师用棍子敲了一下碓臼三次后离开。)
诗句和经文在内容主题、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区别。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内容主题 - 诗句:通常表达情感或描述自然美景等,如《诗经》中的“关雎”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 经文:涵盖更广泛的哲学、宗教和道德教义,例如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讨论如何通过智慧达到解脱。 2. 结构形式 - 诗句:结构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包括律诗、绝句等
这首诗是《六祖坛经·行由·第九节》的翻译。下面是逐句释义和注释: 1.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 慧能(即后来的禅宗六祖)告别了师父以后,踏上了南行的旅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到达了大庾岭,这时有几百个追随者跟随其后,他们想要抢夺慧能的衣钵。 2.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 这位僧人名叫陈惠明
以下是对《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三节》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原文: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2. 译文: 善知识,通过智慧的观照来理解一切,可以洞悉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本心),那么你就已经在解脱的状态中。当你真正达到解脱的境界时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十节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
这首诗是关于六祖坛经·行由·第六节的。它描述了六祖慧能如何通过观察和理解来引导门人进入佛教的核心教义——自性。以下是逐句翻译: 1.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 - 慧能已经意识到神秀虽然开始学习但还未真正领悟佛教的核心。到了天亮时,他叫来了卢供奉,让他在南面的走廊墙壁上绘制一幅图象,然后突然显现出一首偈语。 2. 报言:“供奉却不用画
诗句 -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惠能的父亲是一位严肃的父亲。 - 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他的家族因为某种原因(左降),迁移到了岭南并成为新州的百姓。 -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他的生活非常不幸,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也离开了他,于是他们迁移到南方。由于生活贫困,他在市场卖柴为生。 -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那时,有一个顾客要买柴火
【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译文】身体如同菩提树,心灵如同明亮的镜子。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净,不要让尘埃落在心上。 【注释】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指觉悟的智慧。此处指佛教中修行悟道的境界。菩提树:佛教中用来比喻修行者,象征着修行人应像菩提树一样,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 明镜台:古代中国用镜子来照见自身面貌,以观其形貌。比喻人的内心,应当像镜子那样明亮
诗句解释 1 宝林:指佛教圣地,常作为禅宗寺庙的通称。 2. 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韶州,即现在的广东省韶关市,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这里的刺史是指韶州的官员;"与官僚"指的是跟随而来的官员和学者。 3. 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他们请求大师(惠能)离开寺庙,在城中的大梵寺的讲堂中开示佛法。 4. 升座次:登上讲台准备开示。 5.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
惠能安置完母亲后,立刻告别家人,没有经过三十多天,就到了黄梅拜见五祖。五祖问道:“你是哪里的人?想要寻求什么?”惠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来求教于大师,只求能够成佛,不求其他的东西。”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獠民,怎么能做佛呢?”惠能说:“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原本不分南北;獠民和和尚的本性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呢?”五祖想要与他深入交谈,看到徒弟们都在左右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