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⑥。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法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以下是对《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三节》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原文: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译文:
善知识,通过智慧的观照来理解一切,可以洞悉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本心),那么你就已经在解脱的状态中。当你真正达到解脱的境界时,你就进入了般若三昧,而般若三昧的核心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呢?当你对所有的事物有清晰的了解,并且心中没有执着时,你就是无念。赏析:
- 智慧观照:这一节强调了通过智慧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性。智慧不仅仅指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表象,达到内心的解脱。
- 内外明彻:这表示不仅要观察外在的世界,更要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洞察自己的真实状态。这种内外兼修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识自本心:这是佛教修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本性。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解脱。
- 即本解脱: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并理解自己的内心时,他就已经在解脱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经历痛苦、疑惑甚至挣扎,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接近解脱的目标。
- 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烦恼,进入一种智慧状态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时,保持冷静和清醒,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 即是无念:无念是指在修行过程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任何事物所影响。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炼和实践。
- 知见一切法: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所有的事物持有开放的态度,不要对任何事物产生偏见或执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心不染著:这里的“染”是指被外物所侵扰,而“著”则是指对某个事物的过度执着。当我们的心不被外物所侵扰,也不对任何一个事物产生过度的执着时,我们就达到了无念的境界。
通过对《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三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佛教修行还是日常生活当中,智慧的观照、对自我的深刻理解、以及保持一颗清净无染的心,都是通向解脱和成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