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诗句

  1. “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 关键词:色身(世俗的身体)、眼耳鼻舌(感官)、五门、意门(内心世界)
  • 注释:这里描述了人们如何通过感官(眼耳等)和内心的思考来区分外在的“色身”(物质的身体)和内在的“意门”(精神世界)。指出,外界的感官世界是外在的,而内心的想法与意识才是内在的。
  1.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 关键词:佛、性、慈悲、喜舍、释迦、弥陀
  • 注释:这部分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即追求内在的本质或“性”。强调了通过修行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同时,也提到了各种佛教中的菩萨形象,如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势至菩萨代表欢喜,释迦牟尼代表智慧,弥陀菩萨代表平等。
  1.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 关键词:善知识、十善、天堂、人我、六欲、内照、地狱、西方
  • 注释:这部分强调了修行者应当经常实践十善业道(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以直接抵达天堂。去除对自我(人我)的执着,就如同颠倒了须弥山一样,能够清除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可以达到像佛祖那样的境界,发出光明。这样修行的人不仅能够照亮自己的心灵,也能够照亮整个世界,破除六欲(欲望)和所有罪恶。
  1.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 关键词:修行、东方、西方、心清净、自性
  • 注释:这部分讨论了佛教修行的自由性和普遍性。无论一个人是否出家,只要其内心清净,都能够进行修行。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也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那么他就可以被视为拥有自性的西方净土。这里的“西方”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国家名,而是比喻修行者的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1.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 关键词:无相颂、持戒、修禅、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钻木取火、淤泥生莲、苦口是药、逆耳是忠言、改过生智、护短非贤、日用饶益、道非施钱、心觅菩提、求玄天堂
  • 注释:这是一段关于禅宗教义的实践指导,其中包含了多个佛教哲学概念。包括无相颂(无相即空的颂歌)、持戒(遵守戒律)、修禅(禅定的修行)、孝养父母等传统美德。通过这些教导,韦公(一个名字或象征性的人物)询问如何在家庭中进行修行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僧侣。慧能大师回答了他的问题,并提供了一段简短的颂歌来指导修行。最后,他告诉韦公,只要按照这个原则修行,即使是在家居士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平静。

赏析

这首诗深刻体现了禅宗的修行观念,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而非外在的仪式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诗中的每一节都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简单行为的描述,展示了修行的普遍性和内在性。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适合普通大众阅读和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