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诗句: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译文:这时大师见到来自各地的信徒们聚集在山上听法,于是他登上讲坛告诉大家:“各位朋友,这件事要从自己的本性中开始。无论何时,都要使自己的心保持清净,通过自己的修行来实现目标,看到自己的佛性,见到自己的内心佛,自我觉悟并自我约束,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而不依靠外界的帮助。既然大家都是从远方来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我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缘分。现在请你们都跪下,我将从你们的本性中传递五分法身的香气,然后传授无相忏悔的方法。大家请跪下。”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注释:这里提到的五香分别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和解脱知见香。戒香是指内心没有是非、恶、嫉妒、贪婪、伤害等不良念头;定香指的是能够清晰地分辨善恶境界,使内心不感到混乱;慧香是指心灵没有障碍,经常用智慧观察自己的本心,不做任何坏事;解脱香是表示内心没有任何欲望,既不去追求好事,也不去厌恶坏事;解脱知见香是指内心已经超越了善恶的境界,不再沉溺于虚无之中,而是广泛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认识自己的本性,理解佛陀的道理,用柔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不再有自我或他人的概念。这些香分别由内心发出,不需要向外界寻找。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译文:现在我将教给你们无相忏悔的方法,消灭三世中的罪恶,让你们的心灵得到清洁。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译文:善知识们,这五种香气都是从你们的内心产生,不要向外界寻求。
赏析:
这首诗是六祖坛经中的一节,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内心的修炼来实现心灵的净化。六祖坛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它主张“顿悟成佛”,强调修行者应该直接领悟佛性,不必经过漫长的修行过程。这首诗通过描述大师对信徒们的教导,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对于修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忏悔和修行来消除过去罪恶、获得精神自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