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馀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诗句】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译文】
慧能法师在黄梅得到了法门,回到韶州曹侯村后,那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当时有个读书人叫刘志略,对法师非常敬重。刘家有一个姑姑是个尼姑(即僧人),名叫无尽藏,她经常诵读《大涅槃经》来领悟其中的奥妙。慧能法师只是一听说,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于是便开始为她讲解。尼姑拿着经书向他询问字句的意思,慧能回答说:“我虽然不认识这些字,但我可以理解其意思。”尼姑说:“既然字都不认识,怎么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呢?”慧能回答道:“诸佛的玄妙道理,并不与文字直接相关。”尼姑对此感到惊讶,于是她将这件事告诉给了村里的长者们。长者们认为这位是位有道之士,应该受到供养。不久,魏武侯的玄孙曹叔良及村民,纷纷前来参拜和礼敬。当时宝林古寺因为隋末兵火而废弃,就在原来的土地上重建了寺庙,请慧能法师居住,不久之后,这里就变成了一个著名的佛教胜地。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慧能法师从黄梅得到法门回到韶州曹侯村,并在当地受到尊敬和礼遇的经历。刘志略是一个儒家士子,他对佛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尊重。无尽藏尼则是一位修行者,她通过诵读《大涅槃经》来领悟其中的深意。慧能法师则是一个具有高深智慧的大师,他用简单的话语就揭示了佛性的本质——即心即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佛法更加贴近大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