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这首诗出自六祖坛经·机缘·第二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注释:和尚问僧人法达为什么磕头时头部没有达到地面。“礼”在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拜佛仪式,通常包括磕头、合掌等动作,而“不礼”则表示不对。和尚认为,即使磕头的动作本身没有错误,但如果内心有所执着或杂念(即“一物”),那么这种形式就失去了意义。

  2.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注释:僧人法达回答说他已经诵读了《法华经》至少三次。

  3.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注释:和尚说,如果僧人法达能将《法华经》诵读到一万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且不以背诵数量多作为炫耀,而是与自己共同修行,那么他就能与自己一同前行。现在法达却不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修行的正确方法。接着和尚吟诵了下面的偈语。

  4.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注释:和尚又问僧人法达的名字。法达回答说他是法达。然后和尚吟诵了以下的偈语:“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5.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注释:听到和尚的偈语,僧人法达后悔并感谢道:“今后我会谦虚谨慎,尊重一切。”他说自己虽然在诵读《法华经》,但是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心中还有很多疑问。和尚具有很高的智慧和见识,希望他能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深意。

  6.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注释:和尚告诉僧人法达,虽然他在诵读《法华经》方面做得很好,但他的心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即悟道的境界)。因为心不清净,所以不能领悟到经文的真谛。

  7.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注释:僧人回答和尚说,他的根基很浅薄,一直以来只是按照文字去诵读《法华经》,从来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它的精神实质。

  8.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注释:和尚告诉他,虽然他并不识字,但他仍然要求僧人法达把《法华经》读一遍。然后,他将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来向僧人解释经文中的内容。

  9.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注释:听到经文的讲解后,僧人法达开始高声朗读《譬喻品》的部分章节。在这部分内容中,和尚解释说《法华经》的核心教义是以因果律为基础的出世观。虽然经文中提到了许多不同的比喻和象征,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观念——因果律。

  10. 师曰:“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注释:和尚再次强调,《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是以因果律为基础的出世观,即使提到了许多不同的比喻和象征,也都围绕着这个核心观念展开。

  11. “若闻开示悟入,便能悟入,是为开觉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悟入,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注释:和尚解释说,如果听闻了关于觉悟和知见的开示,就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佛陀就是觉醒的状态,他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这四种状态分别代表了觉悟的不同阶段,从初步接触到深入理解再到完全觉悟的过程。

  12. 若闻开示悟入,便能悟入,是为开觉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悟见,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吾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佛毁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大士,自觉大智。外内不明缘业力故。甘受驱驰,便尔娑婆世尊。须臾三昧起,苦口劝人,令寝息恶行愚迷造罪。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我解犯。
    注释:和尚提醒僧人法达不要误解经意,认为其他说法也是佛的智慧和见解。他指出,即使其他说法是佛陀的教诲,那也只是佛陀自己的智慧和认识而已,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佛陀的教导是正确的,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诽谤或批评。

  13.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大士,自觉大智。外源内外不关在业力上。甘受驱驰转业力修道如来。
    注释:和尚进一步说明,既然佛陀已经具有了所有的智慧和认识了,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开辟新的智慧之路。你应当相信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是真实的,而不是依赖其他的解释。这是因为你已经达到了觉悟的状态,具备了足够的智慧来理解世界。

  14. 盖为大士,自觉大智。外内不源在业力上,甘受驱驰转业力修道如来。
    注释:和尚总结道,你作为一个觉悟者,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认识。因为你已经超越了外在和内在的障碍(业力),所以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修行佛法(转业力修道如来)。

  15. 吾亦劝一切人,一切世出世间众生,自性光明藏,自性解脱门。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止恶行善,是吾等持法达所引教者。
    注释:和尚鼓励所有众生要通过修行正心和智慧来达到解脱的目标。只要你能正确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够止恶扬善,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修行方式。

  16.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不善心贪嗔嫉妒,谄佞没耻我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止恶行善,是吾持法故。
    注释:和尚指出世俗人们常常心怀邪念和愚蠢的行为,他们口头上讲善良,但内心却充满了贪婪、嫉妒、傲慢等负面情绪。这些都是他们在自我欺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然而,只要他们能够正心和保持清醒的认识,就能够停止邪恶的行为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

  17. 汝须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释迦文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若凡夫但悟但觉便名如来佛之知见。自非上根,皆疑谤也。经云:三车,羊鹿车牛车,白车彼车由来远矣。况文宣向道之时未详其原机也·况文宣又复重兴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