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这首诗是关于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智常的一段对话。

我们来翻译这首诗: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自幼出家,立志求见性。一日,他参拜师父,师父问他:“你从何而来?想做什么?”智常说:“我近期去洪州白峰山拜访大通和尚,他传授了见性成佛的意义,但我还有些疑惑,所以特地前来请教。”师父问道:“他有什么话吗,你可以说出来让我看看?”智常回答说:“我在那待了三个月,还没得到他的教诲。”于是,在那个夜晚,他独自进入师父的禅房,问如何理解我的本性。师父回答:“你看虚空吗?”智常回答:“我看。”师父说:“你看的虚空有形状吗?”智常回答:“虚空无形,怎么会有形状呢?”师父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没有东西可知,这就是真知。没有青色、黄色、长短等差别,只是看到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就叫做见性成佛,也叫如来知见。”虽然智常听了这些教诲后还是有些迷惑,但师父还是给了他一首偈语:“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让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真正看透事物的本质时,你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就像天空中的浮云遮住了太阳一样。

  2.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明白事物的本质时,你会发现它其实很简单,就像太虚产生了闪电一样。

  3.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明白事物的本质时,你会发现你以前对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因为那些所谓的方便之道并不能真正帮助你解决问题。

  4.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智慧永远闪耀。

这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智常在学习佛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通过与师父的对话,智常逐渐明白了佛法的真正意义,也找到了自己的修行方向。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禁深思。特别是“不见一法存无见”和“不知一法守空知”两句,更是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一切皆空,一切皆无。这种思想不仅对于修行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