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这首诗来自《六祖坛经·忏悔·第三节》,它通过阐述佛性与化身的教义,引导人们深入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即“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无明烦恼障隔,故不得证”。诗中不仅揭示了修行者如何通过念力和思维的转变来达到解脱的境界,也强调了修行者应持续地修习佛法,保持对佛法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诗句释义及译文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 注释: 这两句比喻用一盏灯可以驱散千年的黑暗,用一点智慧能够熄灭万年的愚昧。
  • 译文: 什么是圆满的报身呢?就像一盏灯能够消除千年的黑暗,一点智慧能够熄灭万年的愚昧。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 注释: 不要想着向前去,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常常想着未来的事情,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显现出自己的本性。
  • 译文: 不要想着向前去,因为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要常常想着未来的事情,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显现出自己的本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

  • 注释: 尽管善与恶有区别,但是本性没有差别。这种没有差别的本性叫做实性,在实性中,不染上善或恶的概念。
  • 译文: 尽管善与恶有区别,但是本性没有差别。这种没有差别的本性叫做实性,在实性中,不染上善或恶的概念。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

  • 注释: 自性的一念恶,可以消除万劫以来的善因;自性的一念善,可以使得恒河沙般的恶尽,直至到达无上菩提。
  • 译文: 自性的一念恶,可以消除万劫以来的善因;自性的一念善,可以使得恒河沙般的恶尽,直至到达无上菩提。

“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 注释: 念念之间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不失去本心,这就是报身。什么叫做千百亿个化身呢?如果不思考万法,本性本来如同虚空。一念之间思量着,这被称为变化。思量着恶事,就会变成地狱;思量着善事,就会变成天堂。毒害会变成龙蛇,慈悲会变成菩萨,智慧会变成上界,愚痴会变成下方。
  • 译文: 念念之间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不失去本心,这就是报身。什么叫做千百亿个化身呢?如果不思考万法,本性本来如同虚空。一念之间思量着,这被称为变化。思量着恶事,就会变成地狱;思量着善事,就会变成天堂。毒害会变成龙蛇,慈悲会变成菩萨,智慧会变成上界,愚痴会变成下方。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 注释: 自性的变化很多,迷惑的人无法觉察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念念起恶,常走恶道。一旦心中生出一念善,智慧就会自然产生。
  • 译文: 自性的变化很多,迷惑的人无法觉察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念念起恶,常走恶道。一旦心中生出一念善,智慧就会自然产生。

赏析

这首诗深刻阐述了佛教中的佛性论以及修行的方法和意义。通过对“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等概念的阐释,诗人传达了通过自我反省和修炼可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哲学思想。诗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对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具体指导,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修行的重要性。此外,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生动的形象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使读者易于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