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这首诗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中关于坐禅的第一节。它主要讲述了坐禅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通过坐禅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诗的第一句“师示众云”是一个引言,说明接下来要讲述的是坐禅的道理。第二句“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是整个段落的核心内容,阐述了坐禅的本质。第三句“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心,因为心本身就是虚幻的,没有实体的存在。第四句“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继续阐释了我们之所以无法看到自己的本性,是因为我们的妄念遮盖了真正的本性。第五、六句“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则是告诫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身体的动作,而在于心灵的状态。
第七、八句“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总结了坐禅和禅定的定义和意义。第九、十句“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修行的方法。
这首诗的主要关键词包括:坐禅、不动、心如幻、清净、妄念、本性、修行、禅定、禅、菩萨戒经。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和价值。同时,这首诗也是对禅宗思想的一种传承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实践禅宗思想的方法和途径。